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二十年辉煌跨越——威宁自治县实践三大主题20年概览
二十年辉煌跨越
——威宁自治县实践三大主题20年概览
作者:中共威宁自治县委宣传部 许定华  发布日期:2008/9/30 阅读次数:
内昆铁路铺轨至威宁
  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灼甫草场牧民胡孟德从1988年开始搞养殖,承包荒山370亩,现有考力代半细毛羊85只、黄牛16头,每年的收入在4到5万元之间。近年来,羊和牛的价格一路走高,今年他可以收入12万元。“昔日家徒四壁,今朝牛羊满坡”是威宁自治县雪山镇3万多各族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该镇户均种草1亩、户均饲养大牲畜1头(匹)、猪2头、以及若干家禽,畜牧业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上。这只是威宁自治县成功实践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一个缩影。
1988年,威宁自治县《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写道:全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4.899亿元;财政总收入2004.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46.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元;粮食总产量18.73万吨,贫困人口尚有62.8万人;公路总里程848公里,公路密度为0.13公里/平方公里,均为泥结构碎石路面;通电村136个……今年3月,该县《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描述:全县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42.13亿元(比1988年增长了8.6倍);财政总收入达到3.518亿元(比1988年增长了17.5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5亿元(比1988年增长了7.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101元(比1988年增加了1904元);粮食总产量33.72万吨(比1988年增长1.8倍);贫困人口下降到 9.04万人(比1988年的62.8万人净减少53.76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326国道和102省道全部实现油化硬化;实现了乡乡通公路,95%以上的村通公路,全县公路总里程3334公里,公路密度0.52公里/平方公里;通讯总户数达216400户,其中电信用户18000门、移动电话用户在网数达198400门;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过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在试验区20周年的建设中,威宁自治县委、县政府立足自身实际,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紧紧围绕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扶贫开发花艳果丰
  20年来,在“开发扶贫”工作中,该县不断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狠抓经济发展,全面促进农民增收,成果丰硕。
  一是努力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实施了科技兴农、兴畜、兴烟、兴果工程,扶持和培育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种养殖大户;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大力发展烤烟、马铃薯、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苦荞及天麻、百合等中药材种植和畜禽养殖,共建成各种种养殖基地1万多个;积极搞好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2007年,农民人均从劳务经济中获得的收入是600余元。
  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切实促进农民增收。20年来,国家财政共投入该县各类扶贫资金8000多万元,争取到县内外各类扶贫资金6000余万元,进行各类技术培训50余万人(次),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4000多户极贫户实施了移民搬迁扶贫,对茅草房户进行帮建,仅2007年就实施改茅工程1180户,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
  三是积极引进外资,挖掘内资,增强发展实力。扶持发展了一批投入少、效益高、环保型、节约型、能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煤炭开采、洗选、冶炼及煤化工、精粗锌冶炼、水电开发、农畜林产品加工企业。目前,该县工业企业总数1312个,规模以上企业30家,工业总产值完成20.34亿元,是1988年的22.6倍,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
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首先是全力实施“交通引领经济”战略,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334公里,公路密度0.52公里/平方公里。而且40%的乡镇已实现通油路。其次是狠抓了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工作。强力推进“两基”攻坚,2006年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达标验收,“两基”覆盖率达100%。加大农村扫盲教育和各类适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建设山青水秀
  据卫星遥感数据分析,1988年威宁自治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450.1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70.7%,其中,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 84.9平方公里,强度水土流失面积908.3平方公里,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549.8平方公里,轻度水土流失面积1907.1平方公里,分别占县域总面积的1.35 %、14.43%、24.62%、30.3%。20年来,该县抢抓毕节试验区实施生态建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依托各类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积极探索喀斯特贫困山区生态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着力建设威宁秀美山川,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1988年以来,威宁自治县根据本县生态环境状况,先后制定了《威宁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禁治理、飞播造林,实施了坡改梯、“三小”水利等工程。全县共治理强度以上水土流失676.17平方公里,实施坡改梯40.55万亩,种植水土保持林18.1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44.3万亩,建成基本农田22.85万亩,人均基本农田由0.1亩增加到0.33亩,森林覆盖率恢复到33.28%。
  在生态建设中,该县因地制宜开展了三轮生态综合治理的试验试点工作,成功打造出了“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金字招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乃至全区生态建设,为全区生态综合治理起到了“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重要作用。
  畜牧业是威宁的传统优势产业,拥有我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原百草坪,全县有草山草坡320万亩,常见的牧草有35科150余种,优良畜牧品种有威宁黑山羊、贵州半细毛羊等。20年来,威宁自治县委、政府立足县情全力打造南方草地生态畜牧业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把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种草养畜作为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狠抓落实,制定和落实加快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选育、繁育优良畜禽品种,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方法;狠抓疫病防治;积极争取和组织实施科技扶贫等项目,大力引导群众种草养畜。仅2007年至2008年两年的时间,该县就实施了1100多万元的科技畜牧项目、1000多万元的石漠化治理项目、720多万元的农户以地入股养畜项目;建立各类畜牧生产基地,发展牲畜交易市场,促进全县畜牧业发展。2007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达138.89万头(匹、只),出栏71.72万头(匹、只),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44%。
今年6月,省科学院鸟类专家正式确认:5月13日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之乡——威宁草海发现的13只珍稀鸟类为白头鹮鹳,这种鸟类在我国已有50多年没有野外目击报告。实际上,从白头鹮鹳到威宁草海安家落户这一事例中就可以看出威宁自治县在生态建设上所下的功夫和所取得的成就。以生态建设促进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是威宁自治县生态建设的又一亮点。通过办会办节(中国贵州草海国际观鸟节、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贵州威宁马铃薯文化节)、旅游推介等形式,威宁自治县仅今年上半年,以草海为龙头的旅游市场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旅游产业正逐步成为该县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人口控制稳步推进
  威宁自治县作为贵州省唯一以彝族、回族、苗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国土面积最大的县,其人口总数在全省也是最多的县之一。由于受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口控制工作在该县显得特别困难。但是,在20年的人口控制工作中,该县创新机制,强化措施,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使全县人口在短短的20年中,足足少出生了10万人。2007年底,该县人口出生率为10.5‰,比1988年下降了11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87.03%,比1988年提高了55.39个百分点。
  计生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经过20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该县计生队伍得到了加强,机关编制由5人增加44人,股室由2 个增加到8个,工作重心下移, “村为主”管理扎实推进,突出抓好了村级计生专干的选配、培训,成效明显。
  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试验区成立以来,历届政府不断加大投入,2007年,全县投入计生的工作经费达1219.8万元,切实做到“九个确保”。
  人口计生基层网络不断健全。20年来,全县620个村(村委会)均建立了较为规范的3882个育龄妇女自管小组,村村建有计划生育协会,村民自治格局基本形成。
  过程管理不断完善。20年来,该县不断强化过程管理,注重源头治理,清核底数,完善包村帮户责任。建立和完善育龄妇女信息和管理系统、流动人口管理平台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按照WIS系统月提示单开展工作,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优质服务进一步深入。在开展“生育、节育、不育”服务中,威宁自治县实施了以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为重点的“三大工程”,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已婚育龄妇女意外妊娠率、出生缺陷发生率、孕产妇死亡率均有大幅度的下降,新生儿住院分娩率有明显提高。通过20年的努力,该县各族群众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群众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婚育新风已初步形成。在这20年中,该县少出生了10多万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