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杜鹃花都春色染——黔西县20年发展历程回顾
杜鹃花都春色染
——黔西县2 0年发展历程回顾
作者:黔西县政府办公室 丁现利  发布日期:2008/9/30 阅读次数:
黔西县城“九狮闹莲”雕塑
  20年风雨兼程,20年开拓奋进……历史把苦涩和甘甜都赋予了这片厚重的土地。自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黔西县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行进在探索、开拓、奋进的道路上……
  扶贫:令人振奋的涅槃之旅
  20年来,黔西县积极探索破解贫困山区“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恶性循环怪圈的新路子,加快建设步伐。历经20年,全县试验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有效发挥了“小试验、大方向”的作用。试开发扶贫中,黔西县坚持抓好观念的扶贫,调动群众积极性;抓好科技扶贫,提升农业农村经济整体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县里始终将加强基础设施作为开发扶贫的工作重点抓好,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省地的帮助、民建中央帮扶、深圳的对口帮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实施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坡改梯、环境移民、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等项目,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88年以来,全县共整合各类资金2.4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种养殖业扶贫项目1355个,改造中低产田土19.88万亩。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新增公路214条,通车里程从1988年的690.9公里增加到321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和90%以上村通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至2007年底,全县382个村全部通电和通电话。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以莲城大道为中轴的新城区,城区面积扩展到8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1 0万人;以素朴、甘棠、金碧等乡镇为代表的集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为24.3%。
  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该县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优强企业实施煤电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建成了洪家渡、索风营、东风三个水电站和黔西火电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310万千瓦,初步形成了以“三水一火”为支撑的新型工业框架体系。建成了青龙、桂箐等一批大中型骨干矿井,煤炭产量从1988年的10万吨迅速发展到2007年的322.39万吨。全县已建和在建矿井共49对,设计生产能力达753万吨/年。
  至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97亿元上升到47.09亿元,增长14.86倍;财政总收入从1988年的2047万元上升到6.06亿元,增长28.62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1158元增长到10142元,是1988年的8.7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293元增长到2530元,是1988年的10.85倍。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3.32万吨增长到35.04万吨,是1988年的2.57倍,基本解决了贫困群众长期缺粮的问题。油菜籽产量从1988年的9711吨上升为5.62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214公斤增长到447公斤。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12.69万人,减少到5.48万人,贫困面不断减小。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2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实行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对口联系帮扶到贫困村、贫困户。县直80个部门分别对全部一类重点贫困村(自然村)进行了“4、3、2、1”(县级干部帮扶4 户贫困户,科级干部帮扶3户、股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定点联系帮扶,全县1294户独生子女户和497户二女计生户也落实了干部联系帮扶。逐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贫困户生产生活用煤供应补贴制度,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该县3512户4113人五保户、20746人因病致残丧失劳动力和11200人因病因灾等致贫的特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4 月, 全县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又掀起了一次捐资助困的热潮,15000多名干部职工及社会人士,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捐资1100多万元,帮助农村1895户贫困群众建房和实施茅草房改造,切实改善了贫困群众的人居环境,加快了脱贫进程。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培育出了太来芭蕉开发扶贫示范村,素朴古胜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示范村,林泉韦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仁化屋民族旅游开发示范村等示范点,发挥 “小试验、大方向”的作用。
  生态:试验示范催生美好家园
  今年3月,黔西被授予了“中国杜鹃花都”的殊誉,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花……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富有生机,让人留恋,展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试验区建设中,黔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为核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的,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实施环境治理。把以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和天然林保护为重点的植物措施与坡改梯、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实施综合治理,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同时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结合、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的新路子,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1992年,在没有工程资金的情况下,黔西县率先进行了“长防”工程的预启动。通过积极争取,1994年,上级批复了“长防”工程在该县正式启动实施。此后,世行项目、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贵毕公路绿色通道等工程项目的相继实施,迎来了一浪又一浪生态建设热潮,一些社会力量也纷纷融入生态建设中来,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该县积极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明确现有林地的权属关系,实现“山有主、主有责、责有权、权有利”,达到“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目的,加强了对现有林地的管护。该县大力实施好坡改梯,营造水土保持林,实施小流域治理,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之路,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和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实行林草、林药、林花套种等种植模式,引导群众发展养殖业,帮助群众修建沼气池,将沼液用作肥料发展种植业,逐步实施循环发展,既节约了群众生产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近20年来,县里采取封禁治理,严禁过度垦荒、铲草皮灰和乱砍滥伐林木行为,促进生态植被自我修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通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29.3万亩,商品林基地建设1.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面积9.94万亩、长防工程42.2万亩、世行贷款项目1.4万亩、天保工程12万亩,完成坡改梯20.93万亩。全县森林面积从1985年26.5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18.6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7.04%上升到30.91%,水土流失面积从1985年的1612.9平方公里下降到774.1平方公里。生态建设的日益加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山青水秀、林丰粮茂的良性生态环境初步形成,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擎天柱”
  试验区成立以来,黔西县坚持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为核心、以提高人口素质为宗旨、以培养人口能力为抓手、以优化人口结构为关键、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动力,切实抓好了人口控量提质。服务无尽头,优质无止境,少生快富使群众过上了好日子,黔西人民正以高昂的斗志迎接着美好的明天,全县人民团结一心,正大踏步走跨越发展之路……
  黔西县20年来认真探索人口与计生工作新机制,实行“人地挂钩”政策,推行承包集团负责制,组建了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队伍。通过狠抓宣传,群众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向少生快富的新型生育观念转变。同时狠抓政策导向,落实奖励扶助机制,实现了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的利益导向机制转变。
  通过近20年的努力,至2007年底,符合政策生育率从1988年的48.34%提高到98.02%;人口出生率从1988年的25.44‰降低到12.83‰;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8年的18.69‰下降到6.8‰。近20年来,全县少出生人口22.5万人,计生工作跃上了全省前列,人口与计划生育创建全省优质服务县达标。全县738个村(原建制)中仅29个村无卫生室。近20年新建中小学69所,改造中小学73所,建成民办完中4所,民办小学18所,民办幼儿园9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上升到100%。每万人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0人,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370人,初中文化程度1970人,小学文化程度4990人,分别比1988年增加100人,155人,893人,704人。全县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为15.52%,比1988年的25.54%降低了10.02个百分点。累计培训各类农业适用技术282.77万人次,开展绿色证书培训1.71万人,累计输出富余劳动力13.32万人,创劳务收入5.33亿元。
  创新:拉动全县发展的“引擎”
  黔西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与时俱进赋予试验建设新的内容。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未来趋势,集中各方智慧,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改革开放路线,充分发挥该县丰富的煤电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煤电资源,扩充县域经济总量。
  坚持机制创新,抓好试验改革,坚持立足实际,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在90年代烤烟市场较好的背景下,县委、县政府发挥人多地广的优势,带领全县人民将烤烟培育成为全县主要支柱产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后来,由于国家大力缩减烟叶收购计划,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启动了“五个基地”(优质烟基地、畜牧基地、旅游基地、能源基地、果蔬基地)、“三项建设”(交通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的发展战略,发挥该县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煤电工业培育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实现了由粮烟农业大县向煤电工业大县的历史性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抢占先机,县委、政府又结合 “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的基本县情,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建带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的提速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速恢复生态张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将人口控量提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坚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口数量控制下来”,初步探索出了适合黔西实际的经济、人口、环境统筹协调发展新路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