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昂首阔步奋勇向前——金沙县20年经济社会发展走笔
昂首阔步 奋勇向前
——金沙县20 年经济社会发展走笔
作者:金沙县电视台 李明齐  发布日期:2008/9/30 阅读次数:
金色的希冀
  夹赤水乌江两河之间,衔乌蒙娄山两脉之缘的金沙县,地处毕节地区“东大门”。在这片拥有2528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26个乡镇,247个村(社区),生息着62万父老乡亲。
1988年6月9日,金沙人民不会忘记这个日子——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 作为试验区东大门的金沙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全县各族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与创业之路,由此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探索之旅

  20年来,在跋涉的路上,金沙县每一步都留下探索者奋斗的足迹。
  围绕“人口控制”这一主题,金沙县通过多次尝试探索出一条人性化的计生工作之路,总结并推出了多个在全国产生示范影响的计生工作经验。
  位于金沙县城关镇东部的桃园村,原本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但是,提到“桃园经验”,在金沙的计生干部中,它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当时,这个以土地制度抑制人口增长,把计划生育列入承包地农户必尽义务的改革试验,曾经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向全国介绍和推广。
  1989年,金沙县把当时的桃园乡作为计生试点,开始执行人地挂钩政策,这个政策就是在继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坚持新增人口不增地,死亡人口不减地,娶不增,嫁不减,超生的收回承包地,同时强力制止垦荒。
  随后,在辨证地保留“桃园经验”的前提下,金沙县开始了对计划生育工作实行集团承包式的管理,由主管计生工作的副县长任团长,每个乡(镇)抽调一名副乡(镇)长、每村抽调一名村干部以及计生专干组成几百人的计生工作队伍,这个金字塔式的集团组织覆盖了金沙县的每个角落。
  1998年,贵州省连续两次在金沙县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会议,集团承包形式被称作“金沙模式”,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一位生态学家曾这样说过:树木撑起了天空,世界上有了森林,就有了绿色;有了绿色,就有了生命,绿色就是生命,绿色就是财富。
  金沙县原县人大副主任杨明生,1985年发起组建“高原营林生产合作社”,合作承包家乡6千亩荒山造林,采取“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服务、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的管理体制,开展了有计划的生态治理和经济开发,这“四统一分”的有效办法,把分散的农产联合起来,形成发展生产的合力,解决了单家独户无力解决的资金、技术、市场问题,这是农村合作经济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而采取的合理组织形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1990年,金沙县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至此以后,金沙县农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粮食增倍、农民收入翻番的可喜局面,而且实现了人均千斤粮、千元钱,平均亩产千斤粮“三个一千”的好势头。现在,在金沙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田成片,林连串,梯田梯土绕山转,涝能排,旱能灌”的山区田园化建设新貌。金沙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
  围绕开发扶贫,20年来,金沙县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坚持以开发扶贫统缆农业、农村工作的全局,致力抓好开发扶贫与“三农”问题的统筹发展,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切实把治穷作为治县的首要任务,将开发扶贫项目向一类贫困村倾斜,对项目村进行全面规划,同时整合各方资源,实行奖金捆绑使用,把夯实农业基础,实行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改变卫生条件,扶持龙头企业与加强农民整体素质培训和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而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为目标,以“板桥模式”为标榜的和谐新农村建设,已经在整个金沙大地上全面铺开。
  “板桥模式”受到高度关注和全国农村专家的大力推崇,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等中央和省领导先后专程到此视察;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农业部、建设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前来调研和指导,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来这里学习、参观、旅游。
  除此以外,在金沙,还有“普安模式”、“马脑石模式”等。
在黔西北这片被法国加拿大的生态专家们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喀斯特石漠化土地上,马脑石人顽强地活下来了,乌江人活下来了。这一切,靠的是毕节试验区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

强县之路

  今天,走进金沙,无论是繁华城市,还是偏远乡村,一处处规模宏大的工业园区,一座座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工厂映入眼帘。
  20年来,金沙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强县、产业富县”战略,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两大工程,短短几年时间里,黔北电厂、康星油脂等等,一个个知名企业迅速壮大,一个个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相继诞生。
  金沙煤炭资源丰富,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大县之一,二十年来,这些地下“乌金”迎来了有效开发的黄金时期,贵州黎明能源集团、腾龙煤矿、林华煤矿等大中型煤矿企业纷纷进驻金沙。现在全县范围内,拥有煤矿100多家,煤炭产量从1988年的62.65万吨提高到现在的869万吨,跃升为全省第二产煤大县。
  被称为高原“璀璨明珠”的黔北发电总厂,作为贵州电力的新生力量,由金沙电厂、黔北电厂组成,设计总装机为 17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为135亿千瓦时。
  黔北发电总厂落户金沙,不仅带动了金沙县煤炭和交通的发展,还拓展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激活了金沙县的经济,全县财政收入结构已由烤烟税收“独占半壁河山”,过渡为煤、电、烤烟、其他税收“四足鼎立”的格局。
  今天的金沙企业正蓬勃发展, 争当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贵州康星油脂集团有限公司为带动,25至30万亩的双低优质油菜基地已经形成;以金沙冠香坊调味品有限公司、金沙县富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带动,形成10万亩有机优质辣椒基地不断壮大;以年产万吨回沙酒的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为带动,2.5万吨有机高粱和2.5万吨有机小麦基地正逐步形成。
如今,以食用油脂、蔬菜加工、酱醋、调味品、茶制品、畜产品、马铃薯为主导的几大产业正在崛起,正如蓄势朝阳,腾空喷薄。

和谐之曲

  今天的金沙,城乡社会日趋和谐,社会事业日益兴旺,经济发展跨越式前进……
  漫步街头,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气势恢宏
  20年间,金沙县城镇建设立足于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功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道路改造和市容环境整治,精心实施了一系列城市美容手术。呈现出了蓝天绿地、靓丽优雅的现代化新景象。
  县城城区的面积得到扩展,城区人口达8万人,伴随着一个个亮点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正在为这个城市增添着更加绚丽的亮彩。
  徜徉于乡间,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一处处新村环境优美。
  “衣食丰,兴歌舞;日子好,响锣鼓”,这普遍反映了富裕起来的金沙县农村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在金沙农村,拥有88支近3000人的农村文艺宣传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和村寨、院落,以文艺活动的形式,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这种既自娱自乐又服务他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可喜现象,被外界称誉为“金沙现象”。
  2007年,这些文艺宣传队中的代表被邀请进京,走进中央电视台《文化访谈》节目,登台献艺。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
  在这平静的一切里,有一种令人感佩的思维模式在;
  有一种催人奋进的拼搏精神在;
  更有一种引人向往的和谐气氛在;
  ……
  金沙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凝聚着全县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凝聚着社会各界对乌蒙山区的深切关怀和诚挚的情谊。
  20年来,金沙县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2.1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4.9亿元,年均增长10.6%;财政总收入从1782万元增加到8.69亿元,平均4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年达到10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87元增加到2853元;工业总产值从7148万元增加到38.89亿元。
  20年来,金沙县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10.54万人降到2007年的2.35万人,粮食总产量从1988年的9.7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28.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量从201.5公斤提高到507公斤。20年来,金沙县符合政策生育率从1987年的51.1%提高到2007年的96.70%,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4.56‰下降到7.24‰,人口出生率从31.46‰下降到12.33‰,20年累计少生人口10.6万人。
  20年来,金沙县通过大力实施“长治”、“天保”、“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生态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28.7%提高到2007年的38.4%,林灌覆盖率达到43%。
  涛涛乌江,奔流不息,那是这片土地上一曲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歌。
  巍巍乌蒙,纵横千里,那是这片土地上一幅绚丽多彩的希望之画。
  金沙,正以前无古人的宏大气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昂首阔步,奋勇奔向更加辉煌灿烂的美好明天。
[1楼] 网友匿名,于2011/4/6 20:20:14发表:
有你们这些骄子相信金沙会更加美好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