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从人口膨胀到低生育水平的历史性跨越——毕节试验区20年人口控制综述
从人口膨胀到低生育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毕节试验区20年人口控制综述
作者:供稿:毕节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部分内容由杨松采写  发布日期:2008/9/30 阅读次数:
观看计生专栏
“人性化管理、家庭式服务”助推计生工作
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走进纳雍县王家寨镇农贸街,有关宣传计生法律法规和优生优育知识的各类宣传牌错落有致,色彩缤纷,宣传牌上的谚语、漫画、图片故事等向群众展示了生动的计生工作宣传画面,让广大群众在愉悦中学到了计生知识,知晓了计生法规。在我区广大城乡,这样的宣传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为我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节试验区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于1988年亲自倡导建立的。20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位一体进行综合治理。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人口计生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省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地委、行署历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团结和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求实进取,以“三大主题”为主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口控量提质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深入推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索出了一条完全符合毕节贫困山区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子。
  在试验区“三大主题”实践活动的20年中,地委、行署审时度势,客观科学地分析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把人口控制工作摆在“三大主题”突出位置的战略,进一步统一了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坚定了各级党委、政府抓紧抓好人口控制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经过艰苦卓越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口控制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区总人口为738.46万人,人口出生率14.31‰,比1987年的28.09‰降低13.78个千分点,年均下降0.69个千分点,比全省同期多下降3.3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7.8‰,比1987年的19.47‰降低11.67个千分点,年均下降0.58个千分点,比全省同期多下降3.2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92.50%,比1987年的36.98%提升55.5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2.78个百分点。妇女总和生育率降到2.0左右,基本接近更替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4年稳定在10‰以下,20年全区累计少出生139万人,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口有效控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20年来的成效集中反映在把人口的过快增速缓下来,过多增量减下来,总量增加慢下来,相对提升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均占有指标,舒缓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日趋恶化、资源加快耗竭等直接或间接压力,在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保障尚未建立健全、人们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为全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是人口的有效控制,彻底打破“越生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怪圈,有力地支撑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1.67个千分点,对经济增长提高了4.20至6.89个百分点。
  二是相对提高人均占有水平。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人均占有粮食346公斤,分别比1987年增加2276元和166公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697元增加到10197元,年均递增14.4%,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从315万人锐减到5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从59.77%下降到8.25%。
  三是有效抑制贫困人口的继续蔓延。我区多数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少生一个人就可减少一份返贫压力,如果139万人口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则人均GDP将会减少530多元,导致20年人均GDP年均增幅下降0.7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将会增至523.5万人。
  四是节省大量的家庭及社会抚养费。按国家人口专家测算标准,少生139万人节省了家庭和社会抚养费近520亿元。
  五是有效缓解社会资源的投入。139万人大约需建2000所学校、140个医院,约需资金110亿元左右,需教职工14000人左右、医护人员1400人左右,按2007年年平均工资1.97万元计算,每年需增加财政支出近3亿元,这相当于一个小县全年的财政总支出。
  六是有效缓解人地矛盾。2007年末,全区人均耕地0.79亩,如果人口得不到有效控制,人均耕地仅有0.63亩,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8亩的最低警戒线,多数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水平难以保障。
  七是有效缓解生态压力。我区位于长江、珠江上游,人口过多,毁林毁草开荒将会泛滥成灾,土壤侵蚀量将继续加大,水土流失面积将大幅提升。据统计,20年来,由于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承载力得到相应缓解,毁林毁草开荒现象基本杜绝,土壤侵蚀量减少了5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287平方公里,年流入“两江”的泥沙大量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35.92%,为建立全国生态屏障、保护水土资源做出了重大贡献。人口控制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不仅对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莫大的福祉,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试验区20年人口控制的成功实践,充分显示出人口和计划生育是低投入、高产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于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在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口控制工作历程
  毕节试验区自1988年成立以来,人口控制工作大致经历“县为主—乡为主—村为主(村民自治)”三个历史阶段,可以说每一阶段都是对区情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一个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历程。
  1988年到1995年,随着胡锦涛同志“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位一体综合治理工作思路的贯彻和《贵州省计划生育试行条例》的实施,全区上下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控制人口增长这条主线,采取以县管理为主、集中宣传突击活动的方式,全面开展以狠抓节育措施落实的计划生育“三大战役”活动,主要以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督促应术对象落实相应手术,强行已婚育龄群众入轨。1993年后,把建立制约机制与竞争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区全面推行计划生育集团承包,落实工作责任制,增强了各级领导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干部群众的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得到深化,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逐步成为共识。
  1995年到2000年,人口控制工作从县为主向乡为主转变。随着计划生育“三为主”(计划生育工作要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和经常性工作为主)方针的贯彻和《贵州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实施,逐步引入利益导向机制,在农村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工作,从政策、资金、项目上向计划生育户倾斜,引导农民走少生快富之路,向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迈进。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和省人口计生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在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国家人口计生委和省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地委、行署制定“三年工作目标”,提出“5336”跨越式追赶思路,明确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保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符合政策生育率逐年上升为主要目标,反复排查家底,消化手术库存,实行“村为主”管理,推行村(居)民自治,开展优质服务,启动利益导向,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逐步建立规范化管理与经常性工作机制。2006年以来,全面落实包村帮户责任制,管理到人,服务到人,实现管理服务经常化,出生率逐年大幅度回落,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定性地看,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开始进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实现“五个转变”、建立“五项机制”上,即实现由突击向常抓转变,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实现由主要抓手术落实向强化人口控制转变,建立人口计划管理机制;实现由行政制约向依法管理转变,建立依法管理机制;实现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优质服务转变,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实现由计生部门抓向各部门齐抓共管转变,建立综合治理机制。
  
  多措并举有效控制人口数量
  一、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强化党政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在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各明确一名领导分管人口计生工作,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决策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开展宣传教育,发挥先导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一法三规一条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大联合、大宣传,广大育龄群众政策知晓率大幅提高。三是落实保障措施,确保财政投入。地县两级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了人口计生工作的健康发展。四是严格目标责任,强化过程管理。把工作过程中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引导各级树立常抓意识,促进工作经常化。五是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平衡发展。着力抓好毕节、威宁两个百万以上人口大县(市)工作,促进后进转化,缩小工作差距。六是抓好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选好配强计划生育部门领导班子一把手;保证机构和人员稳定,充实乡级计生办和计生服务站的人员力量;开展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管理、技术、服务三项能力建设竞赛活动,提高计划生育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七是严格责任追究,兑现“一票否决”。建立健全“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干部责任意识。对因工作失职、管理不到位导致年度目标任务完不成的,严格追究责任;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初步建立了选贤用人的正确导向。“十五”以来对559名干部严格进行责任追究,提拔任用各级计划生育干部247名。
  二、夯实基层基础,促进工作经常化和规范化
  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抓基层固基础,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促进工作经常化和规范化。一是基层人员得到充实,从原来区乡只有一名专职计划生育干部发展到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工作三支队伍。到2007年底,全区人口计生系统干部职工达5143人,比1987年1154人增加4.5倍。仅“十五”期间就有计划地选调800多名业务技术骨干和大中专毕业生充实计划生育部门,配备4113名村人口计生主任和33926名育龄妇女组长。二是服务阵地不断完善,地、县、乡三级近五年共投资90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乡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全区250个乡级计生站基本能够满足开展优质服务的需要。三是依法配齐配全各种技术设备,投入4500多万元添置和更新县乡服务站开展优质服务必须的技术设备。四是工作基础逐步夯实,广大育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五是信息化管理初具规模,地、县、乡三级建成育龄妇女信息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运用管理信息指导日常工作。六是村(居)民自治全面推进,全区90.3%的村推行村(居)民自治,30.04%的村实现村(居)民自治。七是以《计划生育工作日志》为载体,落实包村帮户责任,实现副科级领导干部联系到村,一般干部包保到村,管理到人,服务到人。
  三、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健全以利益导向为主体的奖励、优惠、帮扶、养老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少生快富、养老保障”行动计划,保障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发展,优先分享改革成果,带动越来越多的家庭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增强生育行为的自控能力。
  一是组织实施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2007年全区享受国家奖励扶助对象1746人,发放奖励金104.76万元,2008年达1997人,已发放奖励金119.82万元。二是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对农村符合政策内二孩生育条件,自愿放弃二孩生育,并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独子户一次性奖励2000元、独女户一次性奖励4000元。2005年至2007年已奖励448户,其中独子户221户、独女户227户,奖励金额135万元;2008年奖励对象共计1176户。三是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工作。2007年,共计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1683.22万元,落实项目239项(类),新增帮扶户26740户,共有5390户计生贫困户脱贫。四是兑现法定奖励。全区累计发放一次性奖励费4015户127.68万元,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3871户43.63万元。五是全面实施二女户节育奖。对2005年以来施行绝育手术的农村二女户,由地、县两级各承担50%,一次性发给2000元奖励扶持费帮助其发展生产,并从落实手术的当月起每人每年发放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转入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六是实施特殊家庭扶助制度。2007年全区特殊家庭扶助对象58人,发放救助金5.568万元。七是高考加分照顾。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女孩考生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报考省内院校时给予总分加10分的照顾,2006年以来共计378人享受了加分照顾待遇。八是不断扩大利益导向的覆盖面。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宅基地报批、升学考试、惠农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
  纳雍县王家寨镇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奖励、照顾和优惠,引导群众通过权衡利弊得失,主动实行计划生育。该镇莲花村中合组郭加奎、陈琴夫妇,在新政策出台后,主动到镇计生站施行了女扎手术,镇政府如数地向其兑现了2000元奖励,并于2003年9月出资1500元为该夫妇办理了养老保险,切实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到目前为止,在该镇,像郭加奎夫妇一样得到扶持的已有70余对夫妇。
  在金沙,为切实解决好人口过快增长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摆脱仅仅依靠行政集中突击抓手术造成人口失控的被动局面,县委、县政府认真探索建立长效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于1990年推行计划生育工作集团承包,坚持“三为主”工作方针,严格目标责任制,建立常抓不懈的经常性工作队伍。在广大农村,充分利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大胆改革,在原城关镇桃园乡开展土地承包与人口控制相结合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等一系列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土地杠杆作用抑制农民超生欲望,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桃园开展试点后,逐步探索建立了一整套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实行“两项基本国策,一项保障制度”,探索出一条利用土地制度抑制农村政策外生育,培育农村人口内部自控机制的路子。在抓好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落实对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的奖励扶助和各种优先优惠政策。在全县推广后效果显著,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1994年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四、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努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以广大育龄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三大工程”为载体,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围绕“四优一满意”创造性地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2003年来,全面启动和实施“三大工程”,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普查普治158万人次,生殖道感染42万人次,发病率26.57%,普治率82.11%;出生缺陷干预12万人。一大批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乡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成为广大育龄群众温馨的家园。1996年3月,地区指导所荣获国家计生委“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8年地区计生局获全国计生系统先进集体。金沙县、黔西县分别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大方县、织金县、纳雍县获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毕节市、赫章县获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合格县。
  五、狠抓源头管理,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
  我区是流出人口大区,现有流出人口134万人,其中育龄人口达80余万人,是一个典型的“流出型”地区,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凸显出新时期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切实做好流动人口源头管理工作,主要采取六项措施抓突破。一是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目标管理,强化层级责任,加重考核分值,实行正确引导。二是健全地、县、乡三级流动人口管理机构,配备管理服务人员。目前全区地、县、乡三级均设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共有管理服务人员706名。三是发挥部门作用,整合部门资源,实行综合治理。四是落实工作经费,保障工作开展。各级将流动人口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07年投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专项资金323万元。五是落实流出人口“五个一”管理,把好源头关。即落实一项有效的避孕措施,办理一份合格《婚育证明》,签定一份管理合同,确定一个可靠联系人,建立一个内容齐全的个案信息档案。六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合作,形成互动协作机制。
  六、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各级党委、政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部门职责,协调积极参与。一是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地区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原来的27个增加到43个。二是实行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相关部门职责,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帮助一个重点管理乡镇的计划生育工作。三是各部门从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领导精力,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四是开展以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为重点的“少生快富、养老保障”行动计划,为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解除后顾之忧。全区各级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在扶贫项目上向计划生育家庭重点倾斜,收到了卓有成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推进工作全面开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颁布实施后,全区上下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决定》精神实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一是大力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以专栏、黑板报、政务公开栏等形式把中央《决定》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见》的主要精神宣传和贯彻落实到广大干部群众之中,增强做好试验区人口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强化培训。集中县市人口计生局领导班子、乡镇分管领导培训学习《决定》精神。邀请省人口计生委领导作中央《决定》宣讲。地委组织部和地委党校开设学习中央《决定》的县级和乡级领导干部研修班。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后进转化。从试验区“三大主题”发展的新要求出发,围绕《决定》提出的“五大任务”,着力抓好毕节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试点”工作,威宁县后进转化、赫章县后续崛起工作。四是制定下发《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施意见》和《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的规定》,将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
  
  人口控制的经验
  20年人口控制工作,全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纷繁复杂的人口控制活动中,勇于开拓、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为试验区“三大主题”的协调发展,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把人口控制摆在试验区“三大主题”的突出位置,树立和落实抓人口计生就是抓经济的发展理念。尊重人口再生产规律,把握计划生育发展脉搏,制定规划,统筹安排,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严格目标责任制,狠抓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和措施到位。
  ——坚持把治理生育秩序、降低生育水平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树立和落实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工作理念。紧紧扭住控制政策外生育不放松,健全各项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坚持抓基层打基础,重点放在农村,重心移到基层,在宣传教育制度化、技术服务规范化、科学管理精细化、优质服务经常化和包村帮户责任制等方面下功夫,用牢固的基础支撑工作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树立和落实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创新理念。坚持综合治理,既强化党委、政府的责任,部门齐抓共管,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等宏观调控政策和微观管理政策,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坚持把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作为人口计生民心工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权益为基点,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开展以实施“三大工程”为重点的优质服务。落实富有吸引力的奖励扶助制度,充分发挥政策的动力作用,不断扩大利益导向的覆盖面,引导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实现自己生育权力的同时,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更好地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和满足孩子的健康发展需求上,推动人口控制工作的新发展。
  ——坚持强基础、抓根本、突重点、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规范化管理的科学理念。从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选准突破口,落实改革措施,推进新机制建设,用新的机制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工作基础和发展态势,提出不同目标要求,在加强对人口大县市、工作滞后地方帮助指导的同时,注重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