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让民生得到切实保障——毕节试验区社会保障和劳务输出工作扫描
让民生得到切实保障
——毕节试验区社会保障和劳务输出工作扫描
作者:毕节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蔡定成  发布日期:2008/9/26 阅读次数:
  毕节试验区建立20年来,全区社会保障和劳务输出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机构不断健全,体制不断完善,机制不断创新,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社会保障工作方面,1988年,我区仅开展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作,而且统筹层次低,参保人员少,保障范围窄,特别是当时对参保的企业离退休人员退休金实差额缴拨方式,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与企业效益还连在一起,拖欠退休金的情况普遍存在。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目前,我区先后起动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个社会保险险种,开展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最低基本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工作,各种社会保障覆盖人口总数超过500万人,社会保障年收支资金总量超过5亿元。其中,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从业人员接近8万人,是试验区建立前的2倍;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9.2万人,是试验区建立前的3倍;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参保人数已达1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已接近8万人;生育保险工作已经启动;为6.87万城市困难居民和59.45万农村居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为498.82万农村居民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为1.8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00%实现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确保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拓宽,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不断得到发挥。特别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建立,使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不断减少,企业能集中精力专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减少了试验区国有企业改革的阻力,降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的步伐。
  在劳务输出工作方面,试验区成立之年正是我区劳务输工作起步之年,白纸上作画,前景美好但困难重重,在历经二十年后,全区劳务输出工作已由当初劳动保障部门单一的有组织输出,发展到现在的多部门联动的有组织输出与亲带亲、邻带邻、同学朋友结伴行的自发输出相结合的格局。劳务输出规模迅猛发展,从原来的年输出只有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年均10万人以上,输出地由单一的“珠三角”地区发展为现在的“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福建、新疆及周边省份,使试验区劳动力输出的点变多、面扩宽、量增大。目前,全区在外务工人员已达130多万人,年创劳务收入超过50亿元,累计劳务输出创收超过300亿元,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据地区统计部门2006年的统计,我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43元,而人均劳务收入就达635元,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劳务输出对稳定脱贫的贡献之大,由此可见。在我区广大农村,能够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基本上都是外出务工家庭。
  为了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和劳务输出工作,我区采取了有力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和劳务输出工作,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优势,从区外引进了山东兖矿集团、华电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发煤电产业,以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同时,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在试验区成立之初即成立了由行署分管专员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并从相当紧张的财政中每年预算10万元劳务输出专项经费,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2005年地委、行署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意见》,成立了毕节地区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对我区劳务输出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07年7月,地委、行署又出台《关于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意见》,将发展毕节试验区劳务经济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毕节试验区劳务输出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对社会保障工作,也针对各类参保人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将各类人群分别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范围,解决了各类参保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了了社会稳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多年来,为了促进试验区社会保障和劳务输出工作上台阶,保证这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每年地区行署都与各县市政府签定劳动保障目标责任书,将社会保障和劳务输出主要目标任务下达到各县市。从2004年起,还将劳务输出任务作为全区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列入了对各驻外办事机构的年度考核目标。
  三是认真做好调研工作。面对社会保障和劳务输出所面临的情况,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调研,制定了就业再就业政策和劳务输出政策,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逐步起动和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推行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中虽然遇到过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总的来看,由于调研工作做得扎实,调研数据比较准确,基本情况比较清楚,我区的社会保障工作和劳务输出工作都得到了顺利的推进,效果明显。
  四是培养了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区劳动保障战线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保障执法机构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劳动保障系统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95%的劳动保障工作者学历都在大专以上。
  五是注重服务质量。社会保障和劳务输出工作都是社会性比较强的工作,服务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工作业务量重,来信来访频繁,工作特别艰辛,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了职工的服务意识,劳动保障系统基本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地区社保局还被评为2004-2005年度全省优质服务窗口。
  我区社会保障和劳务输出工作的有效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成效,除了为我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外,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一是转变了观念。劳务输出不仅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使外出务工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很大的改变,促进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首先,改变了生育观念。黔西县甘棠乡毕架村青年刘靖、王宇燕夫妇1999年10月结婚,2000年10月生育第一孩。2002年夫妻双双外出打工,2004年领到乡政府计生部门下发的二孩准生证后,不仅没有生育二孩,而且还从外地主动给乡领导打电话,要求办理独生子女证。其次,增强了学习意识。外出打工能致富,但外出打工要文化,随着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这种观念目前已深深的影响着许多农村家庭、农村孩子,为了能学好知识外出打工,受外出打工人员言传身教或自己亲身体验,许多失学辍学儿童已重返校园。二是培养了返乡创业人才。黔西县甘棠乡新田村下街组陈明、刘清敏夫妇,初中毕业后外出深圳、石狮等地打工。陈明从小便喜爱养鸽,在深圳打工使他有幸见识到成规模上档次的养鸽场,于是陈明经常抽出时间到养鸽场学技术学管理。2003年陈明夫妇返回家乡,利用打工积累的资金投资23万元,创建起一个占地1200平方米,可饲养1万只鸽子的现代化养鸽场,于2005年投入生产,今年已基本收回投资。当前活跃在我区的返乡创业人员达到20000多名,其中,投资办企业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有近100多户。三是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毕节市吉场镇街道两旁,多为二至三层的混凝土砖墙房,底层为店铺,楼上住人。有的店铺卖小百货,有的卖家电,有的搞餐饮,好一派热闹景象。据了解,房屋的主人和经营店铺的东家百分之九十为外出打工人员家庭。四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家庭脱贫的问题,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织金县以那镇依靠劳务输出,年创劳务收入在600万元以上,2005年底全镇60%的农户有了电视,1200户安装了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水、电、路三通,住房条件大为改观,用手机、骑摩托车的农民随处可见。五是维护了社会稳定。试验区建立前,由于没有建立基本养老制度,企业拖欠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现象普遍存在,因基本养老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而引起的信访案件占所有信访案件的60%以上,目前,这类信访案件已基本杜绝。六是改变了就业观念。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参加社会保险不再局限于企业或单位,使从业人员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被打破,促进了企业用工的灵活性,劳动者选择职业更加主动,被单位招用才叫就业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劳务输出和社会保障事业对促进我区的经济社会的长足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今后还需要在这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充分发挥试验区的政治优势。努力争取中央对试验区社会保障的政策倾斜,争取中央加大对试验区社会保障资金转移支付的力度,探索适应毕节试验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框架,使全区人民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的国民待遇。
  二是充分发挥试验区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毕节试验区经济增长的重点,制定政策,找准对策,建立适应毕节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毕节劳动力综合素质,打造毕节劳务品牌,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其他用工需求大的区域联系,实行规模输出、规范管理,推进毕节试验区劳务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是加大对试验区社会保障和劳务输出事业的经费投入。
  四是整合并完善劳动保障机构。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