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血液安全的卫士——记毕节地区中心血站副站长张名圣
血液安全的卫士
——记毕节地区中心血站副站长张名圣
作者:本刊记者 孔维军  发布日期:2008/9/26 阅读次数:
坚守工作岗位
  在毕节地区中心血站,有一位有着近40年医疗工作经历,从事血液安全工作13年的医务工作者,他,还是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卫生部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先进个人、毕节地区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毕节地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毕节地区科技进步奖等各大奖项的获得者,他就是毕节地区中心血站副站长张名圣。
  从事血液安全工作13年以来,张名圣一直致力于预防和控制经输血途径传播血液传染病的工作,在确保临床医疗用血安全,推行科学用血,提高输血技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全区输血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
  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远山区
  1968年,即将从贵阳卫生学校毕业的张名圣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放弃留在省城贵阳工作的机会,来到毕节工作,先后在毕节县(现毕节市)清水铺区卫生院、林口区卫生院、朱昌区卫生院、毕节地区师范专科学校(现毕节学院)医务室、毕节地区医院、毕节地区中心血站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一干就是39年,其中从事血液安全工作就有13年。
  从贵阳来到毕节贫困山区,张名圣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用自己扎实的医术医治了数不清的患者,为毕节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凭借其精湛的医疗技术,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情,张名圣也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乡镇卫生院医生、乡镇卫生院院长、大学医务室校医一直干到毕节地区医院检验科检验师、毕节地区中心血站副站长,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地、县的各种嘉奖和表彰,成为我区医疗战线上的一名标兵。
  带头创建地区中心血站
  1993年,按照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地区卫生局的有关要求,我区积极筹建地区中心血站,时任地区医院检验科科长的张名圣就具体负责血站的筹建工作。当时,地区中心血站设在地区医院内,相当于该院的一个科室,发展极为缓慢。全站当时只有5人。1995年11月1日,经过艰难的准备工作,地区中心血站正式从地区医院脱离出来,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张名圣投入到血站的选址、建设工作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一座崭新的血站大楼拔地而起,结束了血站没有独立办公场所的历史。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毕节地区中心血站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很先进的医疗卫生单位,单位职工从建站之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职工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成为血站下一步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血站也从当初的一无所有发展到今天的拥有上千万资产的单位。
  血液安全的坚强守护者
  1993年底,在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之后,血站正式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当时,由于人们对无偿献血不理解,有些人认为无偿献血对身体有害,有些人认为把血献给其他人自己会吃亏,有些人担心献血会传染疾病等等,使无偿献血工作难以开展。“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无偿献血在当时是新事物,人们对这项工作的理解还有一个过程。”在采访中,张名圣对记者说。
  为此,张名圣采取了现身说法,和血站其他同志一起带头献血。市民看到血站领导和职工带头献血,也加入献血者行列之中,由此打开了无偿献血的工作局面。但是,仅仅靠带头献血只能带动身边的一小部分人,不能大范围带动人们加入到无偿献血的事业中来。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在张名圣的建议下,血站采取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联系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与毕节日报、毕节电视台等区内媒体联合办栏目,向广大读者宣传无偿献血的好处,解释无偿献血不但不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增强血液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细胞的再生能力等知识。同时,通过积极向广大读者发放献血知识小册子,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等作讲座,向群众讲解为什么要提倡无偿献血、为什么参加无偿献血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个人等等。这样,通过张名圣及血站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血站的无偿献血工作终于走上了正轨。
  2002年,为了规范无偿献血的行为,受政府和单位领导的委托,张名圣主持起草了《毕节地区公民无偿献血和临床用血暂行规定》、《关于临床用血互助金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同时还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在本行政区不搞指令性献血计划的合理化建议,使我区无偿献血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人担心,这样做会不会使献血量大幅下降,但是,经过血站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区无偿献血量不但没有下降,无偿献血的比例连续多年达到了100%,彻底杜绝了有偿献血的旧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区无偿献血工作的落后面貌,血站连续四年被评为地直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张名圣也多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
  在积极宣传无偿献血的同时,张名圣也积极推进科学输血、合理用血工作。我区地处贵州省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经济欠发达,医疗条件及水平相对落后,输血工作中使用“全血”的落后观念在不少临床医生的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为了打破这一传统的旧观念,从1993年血站建立之初,张名圣就致力于向全区医疗单位推行成分输血。为了更新观念,提高输血技术,使临床早日接受成分输血这一新理念,张名圣带头多次深入到全区各医疗机构,举办成分输血专题讲座,普及输血新知识、新技术,如冰冻浓缩血小板、去除白细胞血液等血液新制品的临床意义及使用方法。2001年,张名圣首先以推行“悬浮红细胞”的临床应用为突破口,使我区成分血使用比例逐步提高,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区成分输血的比例已达98%,远远超过国家卫生部规定的二级以上医院(县医院)成分输血要达到70%的标准,使全区的输血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张名圣从事采供血工作以来,坚持对医疗机构进行血液安全、合理用血的宣传教育。为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他对我区8县市的医疗单位进行了多次的血液安全及临床输血技术的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他还大力开展针对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关于预防艾滋病传播的宣传教育及咨询活动,多年来接受宣传教育的群众达万余人次,对我区在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染方面,在张名圣的带领下,地区中心血站主要采取从安全人群(低危人群)中采血,坚决杜绝在高危人群(如职业卖血者、吸毒人群、多个性伙伴人群等)中采血;做好血液的检测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道德水平,开展医德医风建设,注重对职工加强责任心教育;抓好实验室的基础建设,进口的全血动酶联免疫检测系统等检测试剂都是在全国最先进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把关,一份标本要经过两种试剂、两名工作人员两次以上的试验,才能做出是否符合要求的决定。通过这些严谨、细致、科学的措施和环节,杜绝了经过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从1993年血站建立至今,地区中心血站没有出现一例因输血传播感染疾病的医疗纠纷,多次受到上级和群众的赞扬。
  退休了,还做医疗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1995年,在地区卫生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地区中心血站主管业务的张名圣带领全站职工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当时我区HIV感染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使地区中心血站荣获了当年毕节地区科技进步奖。1996年,经贵州省卫生厅提名推荐,张名圣获得了国家卫生部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2007年,经地区卫生局推荐,张名圣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我区医疗战线上惟一获此殊荣的人。
  尽管取得了许多荣誉,但在采访的过程中,张名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还是——我没有做多少工作。十分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他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尽管即将退休了,但只要党和政府需要、人民需要,我将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哪里需要就到哪里,还做医疗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张名圣深情地说。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