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旅游扶贫闯新路苗寨农家展新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试验示范项目展示
旅游扶贫闯新路苗寨农家展新姿
——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试验示范项目展示
作者:执笔:覃文友 刘涛  发布日期:2008/9/26 阅读次数:
化屋风情
  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位于百里乌江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属二水(鸭甸河、六圭河)交汇、三县连界的河谷地带,海拔870米至1360米之间,素有“鸡鸣三县”之称,景观壮丽,清代成寨。全村总面积8.2平方公里,辖197户1035人,居住着苗、彝、汉三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98%,是新仁乡乃至黔西县最具代表的苗族聚居村落。全年人均纯收入1560元,人均粮食424公斤,林地面积2140.5亩,森林覆盖率17.4%。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2006年被毕节地区摄影家协会授牌确定为“毕节地区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2007年5月,“化屋苗族文化空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
  20年前,化屋还是一个典型的“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信息闭塞的小渔村,山岭光秃,房屋矮陋,人口增长居高不下,人口出生率20.86%,人口自然增长率16.03‰;森林覆盖率9.91%。群众要想走出化屋,还必须经过一段悬崖(当地群众常说的“死亡地带”手扒岩)才能走出去,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14元,人均粮食171公斤,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2年。化屋是当时黔西县最典型的少、边、穷山区。
  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建立后,群众生产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民建中央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下,新仁乡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把旅游开发作为开发扶贫的突破口,有效整合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民族文化建设,积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文旅游景观,逐步形成了基础设施改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兴旅游促开发扶贫的发展道路,展现了试验示范建设的初步成效,丰富了试验建设的内容。
  一、试验探索的主要成效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特别是化屋村被列为民建中央帮扶点和毕节试验区试验示范项目建设点以来,在民建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建成了14公里的通村油路,结束了化屋不通公路的历史;建成并投入使用富有民族特色的“化屋民族风情园”;新修建渡口码头1个和村级完小1所;实施特色民居改造175户,院坝和户间便道石板铺砌9000多平方米;实施沼气池建设50口;实施农网改造;安装自来水管道,修建小水窖。化屋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观,连户路连到家家户户,实现家家通电,户户通水。
  2、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在民建中央的帮扶下,化屋村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猪—沼—果”的经济发展模式。2007年发展养猪190多头,牛60多头,实现经济收入6 5 . 2 8万元;在民建中央的大力帮助下,2 0 0 7年发动群众积极种植生姜4 0 0多亩,实现经济收入240多万元,全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560元,人均粮食424公斤。化屋村以粗放种植和捕捞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改变,走出了一条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的脱贫道路。
  3、新兴产业凸显活力,乡村旅游已具雏形。
  通过2 0 0 7 年在化屋举行的“百里乌江画廊(东风湖)—化屋苗寨—织金洞”旅游精品线路首游式的宣传推介,化屋游客接待数量和旅游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化屋民族风情园已成为“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精品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2007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余万元,新兴的旅游业逐步凸显活力,成为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脱贫步伐的一个主导产业。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化屋特有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不断走上旅游市场,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4、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初步奠定。
  为进一步扩展化屋旅游的外延,黔西县加大对化屋景区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环湖公路为界,沿湖河岸种植荞花,路旁山地分樱桃带、桃李杏带、科技枇杷带、金秋梨黄花梨带、速生杨树带等五带种植果木林和经济林。目前,已从省外引进柑桔、樱桃、桃、李、杏等树苗,在沿湖河岸种植经果林800亩,为绿化环境、培植后续经济来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化屋村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不足10%上升为17.4%,生态建设有力促进了该村的旅游发展。
  5、景点发掘成绩喜人,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初见成效。为充分展现东风湖的奇山秀水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大自然赐予化屋苗胞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黔西县加大了对景点的开发力度。一是加强了对原命名的“八仙溶洞”、“八仙过海”、“水西座佛”、“天竹奇峰”、“大鹏展翅”、“哈冲燕城”等景点的保护。二是认真组织县内外知名人士对新景点进行了发掘。新发掘了“水西姑娘”、“天鹅戏水”、“返老还童”、“人面狮身”等出神入化的景点十多处。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方面,已收集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近千首;整理发掘优美动听的苗族多声部民歌、口弦曲及悦耳的芦笙曲调上百首;挖掘开发芦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舞等民族舞蹈十多个,成立了固定的歌舞表演队;完成了苗族服饰、蜡染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开发的资料收集,发展了两户民族服饰、蜡染工艺品家庭作坊。雄奇险峻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极具特色的刺绣和蜡染工艺、精美的服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提升了化屋旅游的综合价值。
  二、试验探索的主要做法
  1、务实创新,突破传统,谋求发展新路。
  在开发扶贫的试验探索中,针对化屋村山高岩陡、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却有着强势旅游资源的实际,黔西县大胆改变过去就扶贫抓扶贫、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发展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兴旅游促开发扶贫的发展模式,把“文化兴村,旅游活村”作为战胜贫困、带动全村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战略加以实施。依托化屋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努力打造化屋民族风情旅游精品,发展民族风情旅游。
  2、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建设新型家园。
  规划是成功的基础,只有规划科学,实现科学和谐发展才有可能。为此,该村在拟定化屋基旅游开发规划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道路交通建设、特色民居改造、旅游产品开发、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把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作为重要关注点,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规划既注重对原生态的保护,又展示新的试验内容,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特色性,达到既能出实效、出成果,又展现苗乡新生活、新面貌的目的。
  3、夯实基础,营造条件,构建和谐家园。
  以前,化屋村是一个处于鸭池河大峡谷地带的村落,两岸悬崖峭壁,河谷深切,不通公路,交通是制约该村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该村在依托东风湖奇山秀水实施旅游景点发掘的同时,一改先易后难的常规做法,决定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以公路建设、民族风情园建设、特色民居改造“三大工程”和发展经果林、生姜种植“两大产业”作为开发重点,实施生态型发展战略,高起点打造旅游品牌,构建人文、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和谐家园。目前,已建成通村油路14公里、码头1个,改造特色民居175户,硬化院坝和户间便道石板铺砌9000多平方米,建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化屋民族风情园”,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开发保护民族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化屋村依托苗家独特的原生态民风民俗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和保护化屋苗族歌舞等非物质文化,丰富旅游文化。一是理清历史;二是收集整理民俗民间文化,如对民歌、口弦曲、芦笙曲调、芦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舞等民俗民间文化进行收集整理;三是请专家创作富有化屋民族风情的歌曲,建立专业歌舞队,开设民族歌舞班,培养苗族歌舞队员和群众演员;四是建民族风情博物馆,收集陈列苗族传统服饰、蜡染、刺绣制品、手工艺品、民族乐器、生产生活用品等,不断丰富和完善苗族文化的内容,展现了“苗族歌舞之乡”的真正内涵。
  5、开发传统工艺,推进产品走向市场。
  化屋村由于受地理环境、聚居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苗族传统服饰、蜡染、刺绣制品、手工艺品等仍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民建中央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下,村两委积极采取措施,将现有的家庭作坊式民间蜡染和刺绣工艺规模进行扩大,让更多的苗胞能参与蜡染和刺绣等工艺制作,传承苗家传统工艺,使蜡染、刺绣等工艺制作形成规模,形成商品,推动产品走向市场,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6、真情激励,爱我家乡。
  民建中央把化屋村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以来,黔西县紧紧抓住民建中央倾情帮扶的契机,以民建中央倾情帮扶的感人事迹感化群众,以党委政府建设化屋旅游新村的决心和信心激励群众,以党政干部踏实的工作作风鼓舞群众,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开展工作。在认真抓好民建中央帮扶项目实施的同时,切实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他们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旧思想,引导群众逐步接纳外界的新鲜事物,转变思想观念,激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试验探索取得的经验
  1、消除贫困是解决问题的着眼点,而使落后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目的。就化屋示范点而言,由于化屋村是东风电站的后靠移民村,因为土地减少等原因导致了贫困加剧,从而最先萌发的是消除贫困的理念,使得村民的生存得到基本保障。然而我们在试验建设过程中,通过大胆探索,寻找到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即实现人口(P)—资源(R)—环境(E)—社会经济(D)的协调发展,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2、自身发展需求是激发贫困地区人民创业的原动力,而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促进发展的助推器。化屋村居住的苗族同胞,由于历史的因素和长期生存斗争的积淀,具备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树立了自身需求发展的理念,积蓄了发展创造的原动力。而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民建中央的帮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激活了发展的因素,形成了发展的活力,导向了发展的格局,助推了化屋村的试验示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宏观战略是引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平台,而有效的载体是有利于地方经济运行的导航器。化屋村的发展成效,一方面得益于毕节试验区发展战略的政治背景,借助了试验区探索试验的承载平台;另一方面在试验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自身发展的载体,即抓住旅游兴业为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导航器,使经济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运行。
[1楼] 网友高波,于2009/11/15 0:29:19发表:
大家好我想在这里找一个失去多年的朋友.她是化屋基的人.名字叫赵月又名:扬明凤...如果你本人看到的话请与我联系QQ:764649625有知情者请告知谢谢!!! 2009.11.13
[2楼] 网友董力,于2012/12/27 15:35:18发表:
我们这是山水之乡/
[3楼] 网友史桥,于2014/2/16 3:23:32发表:
加油把家乡搞好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