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试验探索结硕果生态建设著文章——素朴镇古胜村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试验探索结硕果生态建设著文章
——素朴镇古胜村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作者:执笔:王 斌  发布日期:2008/9/26 阅读次数:
今日古胜
  素朴镇古胜村位于黔西县东部,与修文县六广镇一河之隔,离省城贵阳78公里,距县城黔西42公里。全村辖15个村民组、490户、2045人,总面积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耕地面积1068.3亩,属于我国西部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属地区一类贫困村,是试验区专家顾问组联系点和多党合作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民主党派和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关心、支持、帮助下,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积极探索喀斯特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拓思路,谋发展,创特色,引导村民积极实施长防长治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断夯实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了生态恢复良好,生存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改观,基础设施完善,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840元增加到2007年的1850元、人均粮食由150公斤提高到218公斤,林地面积由项目实施前的2247亩增加到现在的6765亩,森林覆盖率由21.7%提高到44.16%,初步发挥了“出成果、出经验”和“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示范效应。
  改革试验的主要做法
  1、搞好宣传教育,转变群众观念。
  由于历史原因,群众观念落后,如何激发群众成为改革试验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开展工作前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为此,古胜村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富民政策,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召开各党小组会、群众代表会和群众大会,大力宣传讲解试验区试验示范和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要求,创新工作机制、激励机制,认真细致地做群众发动工作,调动了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群众广泛树立起了坚定信念改变恶劣生存环境、艰苦创业建设美好家园、求实进取发展生态经济、无私奉献构建长江生态屏障,探索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新路子的思想观念,从而激发了他们战胜贫困、谋求发展的巨大热情。
  2、立足村情实际,找准发展思路。
  古胜村虽地处河谷陡坡,土地贫瘠,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 但有种植柑橘等经果的传统,有传统“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五显台、古胜城历史文化遗址、索风营电站至白水电站的大峡谷、凤回头等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面对这一实情,村两委班子在试验区顾问组专家的指导下,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经过多次论证后,确立了“生态立村、旅游活村、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拟定了古胜村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特色优质经果、生态畜牧业、经果园林休闲旅游观光等三大产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3、完善村级制度,推进民主管理。
  规划出台,但关键在于落实,没有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再好的规划也只不过是漂亮的一纸空文。为使村的规划和项目得到有效落实,村两委制定了《村民议事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信访听证制度》、《村一事一议》等制度。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林业生态建设等纳入民主管理,大事小事采取“一事一议”制度执行,村务财务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效推进了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
  4、组建专业协会,建立党建综合服务站,促进经济发展。
  为更好地带动村民发展种、养殖业,村两委引导村民组建了“古胜村农业生态产业发展协会”,建立“党建综合服务站”,积极帮助村民引进优良种子,提供优质化肥、农药等,促进了全村种养业的发展。
  5、寻求外力支持,科技示范推进规模发展。
  自开展试验示范建设以来,古胜村紧紧抓住民主党派和试验区专家顾问组联系该村的大好契机,积极走上去、走出去,争取外力支持,激发古胜村群众的内在动力,努力探索种养殖业成规模型发展之路。通过民主党派和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试验示范项目建设。同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办科技培训班,召开科技示范现场会,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有关专家进村讲课,带领村民代表到山东、贵阳、遵义等地考察学习,提高了群众科技水平,激发了群众谋求发展的热情,推进了种养业的发展。
  试验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生态恢复良好,水土流失逐步得到控制。
  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好母亲河——乌江,古胜村结合村内山高坡陡、相对高度大(最低处760米,最高处1250米)、人均耕地只有0.52亩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意愿,将全村规划为高、中、低三段发展。即沿河一带种经果林,中间种草养畜,高处发展养鸡和经济林种植,走生态强村、经果富民、畜牧发财的发展思路,以经果发展为主导产业,建设绿色小康村。到目前为止,全村退耕还林面积2538.5亩,封山护林1500亩,完成石漠化治理710亩, 种植经果林1480亩,绿化村组公路5公里,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7%提高到现在的44.16%,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夯实,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该村积极依托项目实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几年来,新建水池一口30立方米,维修水池四口200立方米,安装到户水管10.5公里,解决318户1268人饮水难问题。新修村组公路7.1公里、硬化3.1公里,硬化院坝280户14000平方米,硬化连户路240户12000平方米,修建平井排洪沟1.58公里。改造茅草房120户,农房美化280户,完成沼气池165口,配套“一池三改”建设165户,改圈258间3200平方米,修建垃圾池150口,修建花池150口,葡萄架50套,绿化村办公室院落250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3、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近年在村内培训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共计13次,参加培训人员达1500人次,其中种植业培训11次,养殖业培训2次,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率97%,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率达85%。全村转移富余劳动力836人,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840元增加到2007年的1850元、人均粮食由150公斤提高到218公斤,2008年人均增收可实现320元以上。
  4、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果、畜牧两项产业初具规模。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坚持走“生态型小康村”发展之路,以生态强村、经果富民、畜牧增收、沼气减负为着力点,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多年努力,种植经果林905亩(其中椪柑200亩,美国甜桃150亩,宁波杨梅75亩,烟台紫色樱桃220亩,玛瑙樱桃50亩,早熟温州蜜橘20亩,山樟子20亩,五星枇杷160亩,甜柿子10亩),地埂种植花椒200亩(5万余株)。2007年,养猪存栏1200头,其中能繁母猪80头,出栏肥猪650头,养牛存栏238头,出栏65头,家禽存栏7.5万羽,出栏6万羽,培育养殖地王鸽1户,存栏种鸽150对,经果、畜牧两项产业初具规模。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文化生活得到丰富。
  在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方面,新安装“一托六”地面卫星接收机21套,其中广播点7个;“一托八”地面卫星接收机10套。借用民房维修村级卫生室1间16平方米,在家参加医保率达98%,新修村校3间96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建立了“党建综合服务站”等服务机构。广大群众还组建“花灯”协会和农民腰鼓队,把试验区建设、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政策等内容编排到“花灯调”中演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