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五子登科”探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及做法
“五子登科”探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及做法
作者:执笔:赵贵明  发布日期:2008/9/26 阅读次数:
西溪小流域治理
  西溪小流域位于黔西县西部,距县城16公里,涉及林泉镇双树、增坪、轿子、银立、王沟、西溪、西桥、卫星等8个村,流域面积37.2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7.67平方公里,属于岩溶山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属“长治”五期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是贵毕公路水土保持大示范区黔西境内综合治理示范点。自2001年实施“五子登科”(即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坎树、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牧草、绿肥铺“毯子”;山下大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抓“票子”;大田大坝改造中低产田土,兴修水利,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收谷子)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岩溶山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一、   取得的成效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溪小流域区内过度垦荒和铲草皮灰,过度砍伐树木,造成生态植被大面积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荒漠化程度较高,土壤肥力下降。2001年以前,林草覆盖率仅为19.32%,岩石裸露率高达40%以上,土壤侵蚀量为49585.8吨,人均耕地仅有0.885亩,亩产粮食仅为130公斤,存在广种薄收现象,加上产业结构单一,流域区内农民一度陷入经济贫困、生态恶化的困境,出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状况。
  为了让流域区内群众早日摆脱困境,2001年,在毕节试验区精神鼓舞下,该县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主题,按照科学发展理念,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流域区内实际,按照“五子登科”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启动了西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走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之路,探索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促进的有效发展方式。从2001年实施综合治理以来,共营造水保林11036亩,经果林300亩,封禁治理7226亩,保土耕作5897亩,高标准坡改梯2182亩;修建拦排洪沟5100米,蓄水池26口,小水窖49口,沉沙池26口,沼气池127口,田间便道9400米,机耕道900米,建水浇地9000亩,安装输水管道45000米。
  通过实施综合治理,流域区内林草植被逐步恢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林草覆盖率增长到37.42%,年拦截泥沙量5.19万吨,拦截径流量51.15万立方,土壤侵蚀量下降到4618吨,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程度达到了94.09%,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7平方公里。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流域区内大量修建拦蓄排水小型水利配套工程,变“水害”为“水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喀斯特山区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的目标,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切实解决了2000多人的饮水问题;土地有效面积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不断增强,人均基本农田增加到1.425亩,粮食产量增加到 500公斤/亩。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变单一的粮食耕作经营模式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模式,结合流域区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采取林果结合、林草结合、种草养畜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流域区内农民收入。2007年底,流域内农民人均收入已上升到2500多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出来。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1、科学规划是小流域治理成功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所在。西溪小流域治理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西溪小流域地理和地势条件,切实把治理水土流失、统筹兼顾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等要素进行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利用工程、生物、农耕等方面先进技术,合理安排水保林建设、经果林建设、坡改梯建设、拦排洪沟建设、保土耕作建设、土壤培肥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科学地制定了“山上植树造林、封禁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戴帽子,山腰种地植树、搞坡改梯、修拦山沟、排洪沟等拴带子,在坡地种植绿肥、改良土壤铺毯子,山下发展经果林、种植烤烟和特色蔬菜、种草养畜等庭院经济抓票子,完善小水窖、小水池、谷坊等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 ”的发展规划,明确了“戴帽子”、“拴带子”、“铺毯子”是为 “抓票子”、“收谷子”服务的发展思路,并将其作为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确保规划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2、宣传引导是小流域治理成功的基础。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激发群众参与实施小流域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群众投身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是小流域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西溪小流域治理中,有关部门和乡镇在项目实施之前就通过走访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群众大会、制作宣传标牌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共走访群众86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60份,召开群众会4次,制作宣传标牌50块(幅),向群众宣传实施流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综合开发的意义。广泛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治理过程中,带动群众投工投劳。切实转变了流域区内群众狭隘的“靠山吃山”就是砍树卖钱的简单发展观念,树立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发展理念,增强了自觉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流域区内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强化领导是小流域治理成功的保证。加强领导、统一指挥是小流域治理成功的重要组织保证。在西溪小流域治理过程中,该县成立了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示范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县、乡(镇)、村和实施单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县水利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是该项目的直接责任单位,专门抽调技术骨干组成西溪小流域治理工作组,蹲点负责现场指挥、协调和监督项目实施;涉及的乡(镇)、村负责参与宣传动员和协调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协调、干群共建的工作局面,保证了西溪小流域综合流治理项目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4、严格管理是小流域治理成功的关键。强化工程管理,规范操作规程,落实工程责任,确保工程质量是小流域治理成功的关键所在。西溪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集成运用的系统工程,我们将各项治理措施按其特点分解细化,责任明确到人,将过去的行政责任制转变为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严格执行各项治理措施相应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验收标准,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运作机制及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制定执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奖惩机制,把质量监督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严格执行了施工合同制、工程措施公示制、工程监理制、工程验收“三步”制,并制定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验收方案》来规范施工验收程序,确保了各项工程措施落实到位,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
  5、造福于民是小流域治理的核心内容。坚持治理与致富相结合,确保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丰收,是小流域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施小流域治理的核心内容,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在西溪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共同促进的原则,始终把环境改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小流域治理的首要任务,纳入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之中,无论是规划制定、实施,还是工程后续管理,每一项治理措施都最大限度考虑到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每进行一步建设都充分吸纳群众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植树造林、封禁治理促进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对流域区内群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引导流域区内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多元经营,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增收门路,增加群众收入。
  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的综合治理,西溪小流域区内基本实现了山顶绿起来,河水清起来,空气清新起来,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初步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奋斗目标。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