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开发扶贫和谐发展——太来乡芭蕉村开发扶贫成效显著
开发扶贫和谐发展
——太来乡芭蕉村开发扶贫成效显著
作者:执笔:洪大兴  发布日期:2008/9/26 阅读次数:
旧貌换新颜
  芭蕉村位于黔西县太来乡东南角。全村总面积7.9平方公里,有耕地1812亩,其中田411亩,土1401亩。辖8个村民组516户1926人,有少数民族人口60户246人。实施开发扶贫前,芭蕉村是一个一类贫困乡中的三类贫困村,全村水、电、路“三不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人居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低收入人口达164户574人,约占全村人口的30%。
  近年来,芭蕉村紧扣试验区“三大主题”,探索开发扶贫新路取得了丰硕成果。全村已旧貌换新颜,水、电、路全线贯通,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老百姓“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烧水煮饭用沼气、电视电话响起来”。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2800余元,低收入人口降至65户175人,仅占全村人口的9%。芭蕉村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水的问题得到解决。至2008年1月,全村共修建小水窑42口,解决了120户人的饮水问题;修建小水池12口,解决了1100多亩土地的浇灌问题;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5个组245户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芭蕉大沟流域治理和童寨山塘建设,解决了全村80%土地的排洪灌溉问题。二是电的问题得到解决。全村全部进行农网改造,实行城乡同网同价,家家户户用上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电饭锅等电器走进农家,广大农民真正进入了电器时代。三是路的问题得到解决。全长6.5公里的芭蕉通村公路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路两旁种植了行道树。全村大部分农户修建了“联户路”,户与户之间全部有水泥小路贯通,实现了“走路不湿鞋”。
  2、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004年,得到深圳对口帮扶办公室的资助,对32户茅草房和100户土坯房进行新建和改造,硬化院坝便道9200平方米,修建300立方米水池,并配套“一池三改”建设96户,同时新建村级办公楼一座共408平方米。2006年,由扶贫部门投资对132户茅草房进行改造,硬化院坝和便道28000平方米,并配套修建芭蕉小学蓄水池250立方米和敬老院水池20立方米。2007年,通过捐资助困的形式,对78户茅草房、石棉瓦房和土坯房进行了改造,同时新修沼气池208口,彻底改善了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全村面貌焕然一新,逐步呈现出和谐新农村的景象。
  3、农民增收致富方面:一是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切实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以及远程教育、现场培训、集中学习、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医疗卫生和务工维权等方面的培训,2007年共培训了40多场次2000多人次,切实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基本素质。二是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创办养殖小区一个,共修建圈舍2607平方米,投放优质二元能繁母猪100头、商品猪500头、种公猪5头;创办林下养鸡示范点一个,投放鸡苗1000只;2006年创办错季节蔬菜基地300.6亩,2007年创办早熟脱毒马铃薯基地519亩、错季节白菜100亩、辣椒300亩、黄豆50亩。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人均增收500元以上。三是农民务工收入增加。全村共有序输出务工人员768人,每年创收400多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1、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积极探索在贫困村中建设新农村的有效机制
  一是按照省委书记石宗源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芭蕉村实际,提出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在贫困村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路要好、山要绿、有水喝、人要富”的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发扬“坚定信心、扎实苦干、团结互助、开拓创新”的精神。打造绿色芭蕉,构建和谐新村。立足村情民情,以开发扶贫为先导,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坚持“四条发展道路”,全面落实“六个一”增收工程,着力打造绿色芭蕉,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村。
  二是围绕目标和方向,结合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明确了“3456”的发展思路。即:建立三个组,坚持四条路,争做五大员,落实六个一。“三个组”即:扶贫工作中心组、脱贫致富协作组、计划生育联户组;“四条路”即:产业强村之路、项目带村之路、劳务富村之路、文化活村之路;“五大员”即:乡村干部要做农村政策法规宣传员、农业科技辅导员、信息传递联络员、群众纠纷调解员、文明新风倡导员;“六个一”即:户均一亩特色蔬菜、户均一亩脱毒马铃薯、户均一亩特种玉米、户均一头牲畜、户均一口沼气池、户均一门适用技术。
  三是根据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制定了“三二”保障措施,即“三个制度”和“两个组织”。“三个制度”即“夜访制”、“驻村制”和“一户一策”帮扶制;“两个组织”即芭蕉村养殖协会和芭蕉村特色蔬菜产业合作社。
  2、建立扶贫工作中心组,激发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内在活力
  为实施资源整合和项目阳光操作,化解扶贫项目实施中的矛盾纠纷,协调劳动力和资金不足等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群众推选人员组成9个扶贫工作中心组,对实施项目进行全面监督,调解项目实施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在劳动力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扶贫项目实施协作组将劳动力合理整合搭配,按项目要求的技术操作程序,进行先易后难的实施。在资金使用上,实行 “专人专管、集体表决”,不定期由中心组向群众张榜公布资金使用情况,让群众心中随时有一本明白账。由于实行阳光操作,提高了群众的知情权,保证了群众的参与权,确立了贫困农户在开发扶贫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扶贫资金投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成立脱贫致富协作组,缓解农村劳动力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为有效解决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村劳动力不足的困难,芭蕉村积极发动群众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并根据农户自愿自主的原则,或三五家、或七八家进行组合,成立了18个脱贫致富协作组,每个组分别选出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人任组长,并拟定相关组规和章程,用以约束全体组员。协作组的成立,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节约了农户很多不必要的开支,有效推进了各个扶贫项目的实施。
  4、划分计划生育联户组,破解“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难题
  针对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人口综合素质低、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计生常规管理效率低的实际,芭蕉村通过正确引导,坚持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树立跳出就计生抓计生的大人口观念,努力改变过去被动、单一地抓计生的工作思路,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5—10户”联户自治的管理模式。即:在全村按群众“民主参与、自愿组合”的原则,在每个村民小组内以5—10户为一个联户小组,各小组通过召开会议,讨论拟定联户自治章程,民主选出联户自治小组长,在小组长的认同下,联户农户在自治章程上签字,接受联户小组的约束和管理。小组长对农户与农户之间,小组长与农户之间的职责进行明确,村组将此作为方案以书面的形式报乡计生办备案,获批准后实施,形成了村、组和联户小组三级网络机构,村联户农户向联户小组长负责,联户小组长向各村民小组负责,各村民小组向村委会负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了“多数人管少数人、身边人管身边人、常住户管外出户、处罚多生向少生优生”的转变。2007年,芭蕉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原来的13.5‰降为7‰。
  5、坚持四条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结构调整,坚持走产业强村之路。新农村建设,关键的是生产发展,芭蕉村根据本村实际和优势,确立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以养殖及其他行业为副属产业,大力创办特色蔬菜基地和养殖小区,并着力将其做大做强,达到产业强村的目的。二是抢抓机遇,认真实施,坚持走项目带村之路。三是加强培训,有序组织,坚持走劳务富村之路。四是正确引导,营造环境,坚持走文化活村之路。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刺激了农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此,芭蕉村一方面积极营造有利的环境,通过实施农民文化家园工程,创办农家书屋3处和村级图书阅览室一间,满足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进行正确引导,组建农村文娱宣传队伍如花灯队、芦笙队等,同时还自编自导一些反映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内容的歌舞或小品节目,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和表演,激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活力。
  6、落实“六个一”增收工程,点面结合带领全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六个一”工程是针对芭蕉村农民普遍较为贫困的现状而采取的一项短、平、快的增收致富工程。一是户均一亩特色蔬菜,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二是户均一亩脱毒马铃薯,实现户均增收1000余元;三是户均一亩特种玉米,实现规模种植;四是户均一头畜,实现户均增收1500余元;五是户均一口沼气池,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节约了能源开支,实现增收致富;六是户均一门适用技术,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和技术辅导,帮助农民掌握一至二门适用技术,目前已培训蔬菜种植能手200余人、养猪能手300余人、养鸡能手20余人、培训沼气工队伍3支16人、培训泥瓦工队伍12支130余人等。“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增收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基本素质。
  7、推行“一户一策”帮扶制,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农户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一户一策”帮扶制是根据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拟定适合该户发展的帮扶措施,并明确专人对口联系帮扶,使之脱贫致富。具体做法为:首先将本村人口按照收入情况进行分类;再组织人力到农户家座谈调研,具体了解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和自身意愿,然后确定帮扶的措施和对策,适合养猪的便帮助其发展养猪业,适合种蔬菜的便帮助其发展蔬菜种植业;确定对策之后,明确一位干部或党员进行对口联系帮扶,同时建立贫困档案,制定考核办法,定期进行检查,实行跟踪管理,做到不脱贫不脱钩。目前,芭蕉村共有56户162人被列为“一户一策”帮扶对象,共有13位乡村干部参与帮扶。有的贫困户已开始按照帮扶计划,逐步迈向脱贫致富的正轨。
  8、以“示范+协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促使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为了推动产业化扶贫进程,芭蕉村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采取了“能人带做示范,依葫芦画瓢有样子,农户经营有组织,依靠协会运作促发展,合作社股份经济作保障”的做法,吸引外出创业成功人员反哺创业,在家乡进行能人示范带动。另外成立了协会和合作社,由协会向会员提供产、供、销过程中的服务,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降低农户盈利前的投资风险,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芭蕉村成立特色蔬菜产业合作社,以上级部门投入的蔬菜种子分配给农户作股份,保障了农民的扩大再生产,加快了产业化扶贫进程。过去全村“养鸡为买盐,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的传统小农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格局转变。
  9、实行夜访制、驻村制,争做“五大员”,切实转变干部作风,融洽干群关系
  “夜访制”是芭蕉村干部贴近群众、团结群众的一条基本工作方法,主要利用夜晚群众收工回家的时间,走家串户开展工作,与农民群众拉家常、认亲戚、搞宣传、作动员等。通过“夜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推动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扶贫开发的主动性。“驻村制”即要求干部吃住在村,维持工作的正常运转,方便群众办事。在实行“夜访制”和“驻村制”工作中,要求干部要做农村政策法规宣传员、农业科技辅导员、信息传递联络员、群众纠纷调解员、文明新风倡导员,切实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联成一体,共同把芭蕉村建设成为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位文化人赴芭蕉村采风后,颇有感触,随即填词《临江仙》一首:“开发扶贫政策好,整村推进有新招。今非昔比数芭蕉。泥泞成通道,小楼浮花雕。更有一番新景貌,科学发展春潮。错季蔬果四时娇。庭院观花鸟,架下品葡萄。”记下了芭蕉村的发展变化。回顾总结芭蕉村开发扶贫的经验,主要得益于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一套明晰的发展思路,得益于群众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得益于各级干部及村“两委”班子所做的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更得益于村党支部所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目前该村正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积极发扬坚定信心、艰苦创业、团结互助、开拓创新的“芭蕉精神”,为实现“路要好、山要绿、有水喝、人要富”的目标不断向前迈进!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