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科学发展结硕果——毕节试验区•黔西县20年试验建设回眸
科学发展结硕果
——毕节试验区•黔西县20年试验建设回眸
作者:中共黔西县委 黔西县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8/9/26 阅读次数:
洪家渡电站
  黔西,是毕节的东大门。全县辖28个乡镇(包括于2007年12月划归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的金坡乡、仁和乡),382个行政村,总人口86.94万,总面积2554.1平方公里。有耕地180万亩,林地118.65万亩,是全国50个绿色农业示范县之一。县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贵毕高等级公路、321国道横贯全境,县城东距贵阳117公里、西距毕节115公里,是省会城市贵阳的经济辐射圈,是毕节试验区对外开放和试验建设的前沿窗口。全县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有“乌江源•百里画廊”的东风湖库区,有80多平方公里水面的支嘎阿鲁湖和风光秀丽的六广河峡谷。境内煤电资源丰富,煤炭储量达70亿吨以上,已查明原煤14.43亿吨;“三水一火”(洪家渡、索风营、东风水电站和黔西县火电厂)的建成发电,全县电力总装机容量达309.5万千瓦。
  从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黔西县委、县政府在地委、行署的领导和民主党派中央、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积极探索破解贫困山区“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恶性循环怪圈的新路子,加快了毕节试验区•黔西试验建设步伐。经过20年的努力,全县试验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有效发挥了“小试验,大方向”的作用,达到了“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目的。
  在这20年中,黔西经历了三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粮食—经济—人口—生态”相协调发展阶段(1988年至1997年)。
  在这10年,黔西县委、县政府努力融“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一体进行同步治理,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措施,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解决群众温饱,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围绕在“粮食—经济—人口—生态”相协调发展的目标,加大改革试验的力度,走经济开发促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促经济发展的路子,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具体有如下改革试验:
  按照生态农业观点,系统工程理论和非加合原理,在全县范围内推行麦肥分带间套作,杂交玉米营养坨育苗定向移栽、水稻“双龙出洞”栽培、烤烟“三化”种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棚技术。并将上述农业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由点到面,最终全面推广。
  在抓品改、引进优良种畜、种禽的基础上,实行林草混作加养畜的新型农家养殖,水域内多层养鱼与水面养鹅鸭相配套,家养牲畜向商品牲畜发展,小流水梯级养鳝鱼,庭院内种葡萄搭棚养畜禽等多项农家可操作的农区型发展牲畜、水产业,为农民开拓庭院经济作示范。
  走增加森林覆盖率与林果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之路,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让长周期产业(用材)与短周期园林(水果)分别占适度比例;并实行荒山有偿使用权制度,明确育林、护林的产权、效益分成、继承、转让等制度,以推动绿色屏障的恢复扩展。达到人富、山青、田园美化的秀美山川景致。
  走发展生产、科技兴农增强“造血”功能与项目覆盖、小额借款扶持贫困户之路;推行单位部门包乡、包村扶持,干部“3•2•1”到户帮扶措施;投入改造村域村际公路建设,公共享用的文化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再稳步选项调整产业结构,达到新辟财源,增加贫困户收入的目的。坚持控制人口高速低质增长,实行人口年度生育四术指标目标管理的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办法,推行部门联系乡镇负责制和乡干部包村负责制,以及以村为主的责任制。加强人口管理,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严格执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坚持适龄儿童、青少年的义务教育和普九教育,职业教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
  坚持推行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劳动就业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证金、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减轻财政和地方社会压力,做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改变财政统揽和企业统包困难大的状况,保证社会稳定,促进效益提高。
  全面推行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将原来的“三提五统”等税外负担,一次性改为“两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为农民全面“减负”。
  这一阶段,黔西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依然是农业大县,财政支撑主要是烤烟和油菜,但农业基础得到较好巩固。
  第二阶段:制定并实施“五个基地、三项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推进“三化”进程阶段(1998年至2006年)。
  1998年,曾经是黔西经济支柱的烤烟因计划调减,税率降低,导致财政收入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黔西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提出了实施“五个基地、三项建设”(煤电能源基地、优质烤烟基地、畜牧产品基地、特色果蔬基地,休闲旅游基地和交通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之后又进一步提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三化”发展思路和抓大项目、促大发展的措施。重点做好洪家渡电站、索风营电站移民搬迁和协调服务;大力开发煤炭资源,申办火电厂,走水火互济、煤电并举之路,黔西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突破。这一阶段重点抓好了以下工作:
  抓煤电一体化。县委、县政府将申办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工作正式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在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如何实现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一直是黔西历届县委、县政府力求破解的最大难题。根据县内各方面的条件,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后,打破黔西煤炭储量少,难以支撑大型火电的传统认识,大胆提出了实施煤电开发,实现战略转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请相关机构对黔西煤炭储量进行了精细勘察,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争取了4×30万千瓦火电厂落户黔西,坚定地迈出了“水火互济”、“煤电并举”的发展步伐,走出了黔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
  抓好科技扶贫。把“科技兴农”战略贯穿于农业生产之中。采取送科技下乡、组织农民培训、组建科技扶贫工作队等形式传授农业科技知识;通过大办示范样板点、示范基地等,不断引进和推广良种良法,促进粮食增产丰收。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烤烟、油菜及特色种植和养殖业,促进农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省地的帮助、民建中央帮扶、深圳的对口帮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整合各类资金实施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坡改梯、环境移民、整村推进、“改茅”建房等项目,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实施县乡道路的修建和改造;引导群众新修乡村组公路214条,以县城为中心,贵毕高等级公路、清毕路、黔金路、黔洪路和火电厂场外运输公路为骨架,通乡、通村、通组公路为支脉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通车里程从1987年的690.9公里增加到321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和90%以上的村通公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382个村通电、346个村通电话;通过土地置换、激活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等的方式,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的有序转移;建成了以莲城大道为中轴的新城区,城区面积扩展到8.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12.49万人;以素朴、甘棠、金碧等乡镇为代表的集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城镇化率达24.3%。
  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扩充县域经济总量。充分发挥我县丰富的煤炭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优强企业到我县实施煤电开发。建成了洪家渡、索风营、东风三个水电站和黔西火电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309.5万千瓦;初步形成了以“三水一火”为支撑的新型工业框架体系;建成了青龙、桂箐等一批大中型骨干矿井,煤炭产量从1987年的10万吨迅速发展到2006年的322.39万吨。切实抓好了百里杜鹃森林公园、乌江源•百里画廊、柯家海子淡水湖群等精品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业日益活跃。在煤电工业和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三次产业排序从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以能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立,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扩充了县域经济总量,逐步实现了粮烟农业大县向煤电工业大县和旅游产业大县的历史性转变,加快了开发扶贫的进程。
  抓好帮扶工作,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实行干部职工联系帮扶,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贫困户生产生活用煤供应补贴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捐资助困等形式,帮助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加快脱贫进程。
  生态建设方面,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为核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的,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实施环境治理。
  一是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切实抓好了世行项目、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贵毕公路绿色通道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造林,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二是抓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明确现有林地的权属关系,强化对现有林地的管护。三是抓好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好坡改梯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实施小流域治理,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之路,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四是抓好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实行林草、林药、林花套种等立体种植模式,积极发展养殖业,大力兴修沼气池,逐步实施循环发展;五是切实抓好了环境保护与治理。一方面采取封禁治理,促进生态植被自我修复,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坚持开发与环保并重的方针,加大对各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治理力度,严格执行项目开发与环保“三同时”政策,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开采行为,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初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坚持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为核心、以提高人口素质为宗旨、以培养人口能力为抓手、以优化人口结构为关键、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动力,切实抓好了人口控量提质工作。一是认真探索人口与计生工作新机制,实行“人地挂钩”政策,推行承包集团负责制,组建了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队伍。通过狠抓宣传,群众生育观念由多子多福向少生快富的新型生育观念转变,由被动接受计划生育向主动参与建立新型生育文化转变;通过抓基层基础建设和实施综合改革,计生工作实现了由突击型行政措施向规范化管理和依法行政的经常性工作转变,由计生部门单独抓向各部门齐抓共管和村民自治的综合治理机制转变;通过抓政策导向,落实奖励扶助机制,实现了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建立利益导向机制转变;通过抓优质服务,实现了由管理为主向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的转变;二是加强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群众生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三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狠抓“两基”攻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教育范围,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四是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使群众生产生活能力、自主发展、自主创业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五是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劳动者投身于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中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了人口包袱向人力资源的转化。
  这一阶段,由于正确认识县情,制定出了符合黔西实际的思路和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实现了由粮烟农业大县向煤电工业大县的历史性转变,确立了煤电工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实施“四大战略”,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阶段(2007年至今)。
  2007年初,我县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建带县、旅游活县”战略。从“五个基地、三项建设”到“四大战略”,这一提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符合黔西的实际,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升华。可以说“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重塑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全面发展有机统一,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格局,全方位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超前探索和实践。“五个基地、三项建设”的提出,在当时的背景下,完全符合黔西的实际,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历史发展到2007年,我县第十次党代会在总结黔西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符合黔西实际的“四大战略”。就目前而言,战略具体实施的内容主要有:
  农业稳县。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所以用了一个“稳”字,因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加强。目前主要是围绕绿色农业示范县建设来抓好“一个稳定、四个扩大、一个增强”。即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扩大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扩大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值、扩大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后续发展能力。
  工业强县。在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如何实现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一直是困绕黔西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最大难题。近年来,黔西县委、县政府根据县内各方面的条件,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审时度势,打破原有的黔西煤炭储量少,难以支撑大型火电的传统认识,大胆提出了实施煤电开发,实现战略转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只有工业的发展,才能壮大县域经济。目前,一是抓住煤、电支柱产业不放松;二是抓住重点项目不放松;三是抓住产业经济基地不放松。
  城建带县。今后几年,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强化新城区、完善老城区、培养重点乡镇、实现全面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多元融资,加油提速,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建带县”战略,使我县城镇化水平每年增长2.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29%。县城面积达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6万左右,逐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化体系,达到撤县建市目标。并认真按照省、地要求,分步实施,逐步扩大城市规模及完善相关设施,最终实现建成中等城市的目标。城市建设能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一是着力扩大县城规模,二是着力完善县城功能,三是着力建设文明卫生城市。
  旅游活县。黔西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包括了全国8个主类的全部和31个亚类的大部分,涵盖了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方面。全县拥有国家级旅游资源3处,占毕节地区国家级旅游资源总数的50%;拥有省级旅游资源4处,占毕节地区省级旅游资源总数的16%。在毕节地区规划的全区14个旅游区中,涉及黔西的达4个,占29%;在毕节地区规划推出的14条旅游精品旅游线中,涉及黔西景区的旅游线有5条,占36%。千姿百态的山光水色,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宜人的 高原山地气候,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使贵州省规划的全省6个特色旅游区之一的黔西具备了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当前,一是切实做好旅游规划;二是着力打造杜鹃花都旅游品牌(两个“百里”);三是精心举办好每届杜鹃花节;四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五是强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六是加强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四大战略”具体实施的内容来看,这是试验区“三大主题”在黔西的具体化,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