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成功的探索辉煌的成就——纪念毕节试验区建立20周年
成功的探索 辉煌的成就
——纪念毕节试验区建立20周年
作者:中共毕节地委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  发布日期:2008/9/13 阅读次数:
西南出海辅助通道——贵毕高等级公路
青龙煤矿
  1988年6月9日,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是新中国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推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先河。20年来,毕节试验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大力帮助和具体指导下,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谱写了共同团结奋斗、走向全面繁荣的新篇章。这20年,是毕节试验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2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推进贫困地区发展成功实践的20年。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试验区的建立,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战略决策,它使毕节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为贫困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崭新境界。
  一、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探索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子
  毕节地处贵州西北乌蒙山区,是典型的岩溶贫困山区,又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毕节的发展面临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过多三大问题,到1987年,全区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4元,8个县中有6个属国家级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面对极度落后的发展状况,上世纪80a手代中期,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心系群众,不辞辛劳,针对毕节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特点,多次深入毕节地区实地调研,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座谈,反复组织专家学者论证。胡锦涛同志强调,说到底,还是要在发挥优势、加快开发上下功夫。
  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试验区以来的发展道路看,毕节走的既是一条消灭贫穷的路子,也是一条以坚持探索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路子,全面协调发展是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试验区创建之初,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指出,毕节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试验区,是毕节地区的情况所决定的,也是毕节试验区与全国的其它特区、开发区的区别所在。关键是要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主题,把人口、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同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我们是在进行开发扶贫的试验,绝不能期望像沿海发达地区那样,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就能使大家都富裕起来。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是在全国最贫困的地区搞试验,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时,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抄照搬沿海开放地区的做法和模式,必须对试验区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对自身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认为“这是决定试验区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这一科学的思路和决策,既立足毕节试验区自身实际,又具世界眼光,包括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毕节地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毕节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了综合性的社会发展试验,拉开了在贫困地区率先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序幕。20年来,毕节地区干部群众牢记胡锦涛同志的教导,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深化区情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艰苦奋斗、苦干实干,迈出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与试验区建立之初的1988年相比,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从23.4亿元增加到335.45亿元,财政总收入从3.02亿元增加到55.06亿元,形成了以“两烟”、煤炭、电力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两烟”产值达到56亿元,煤电产业产值达到11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412元增加到458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三、二”演变为“二、三、一”,初步摆脱了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历史惯性导致的恶性循环,初步跳出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走上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毕节特点的“人口、粮食、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
  ——针对全区未彻底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人口多的现实,坚持以改变贫困面貌、继续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了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从1988年到2007年,粮食总产量从103.83万吨增加到263.2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增加到2458元,贫困人口从312.2万人(收入低于236元)减少到55万人(收入低于785元)。在依靠科技进步巩固农业基础、基本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问题的同时,加大了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兴修毕节——二堡的“志气路”为突破,采取以工代赈、以粮换工等方式,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坚持不懈地进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结束了不通高等级公路的历史。逐步形成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坎树、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五子登科”的农业开发路子。1988年以来,全区建成基本农田170多万亩,农业人均基本农田由0.22亩上升到0.33亩;解决了190多万人、150多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公路、通电、通程控电话,有3600多个村通了公路,有3700多个村通了电;对居住在不具备生存条件地方的9400多户极贫户3.6万贫困人口实施了扶贫搬迁;改造了农村贫困农户茅草房2.26万户,其中无房户建房7600多户。
  ——针对山多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和水土流失面积大的现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以工程项目推动生态建设,逐步实现了生态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1988年以来,全区森林覆盖率从14.94%提高到35.92%,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287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减少50%左右。
  ——针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有待提高的现实,以人口数量控制为中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把控制人口增长与农民养老保险结合起来,建立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全区20年来累计少出生12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1.29‰下降到7.80‰人口出生率从27.41‰降至14.31‰。
  二、发挥优势,夯实基础,构筑支撑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体系
  20年来,毕节试验区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着力寻求既富民又强区的结合点、增长点,突出产业特色,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切实做好“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这篇大文章,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从抓“两烟”、酒、消费品工业人手,依托国家扶贫开发项目和农业工程项目,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壮大“两烟”、油菜、畜牧业,依靠山区经济特点,发展水果、茶,建立商品基地。积极开展劳务输出,逐步改变过去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贵州省实施“西电东送”工程重点地区机遇,着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能源、矿产品采掘等产业优势,直接推动了毕节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拉动了运输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大发展,为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毕节试验区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围绕农民增收,规划和实施了“两烟”、马铃薯、生态畜牧业、特色农业、劳务经济“五个100亿”产业,做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城镇经济、旅游经济、劳务经济“五大经济”,逐步实现从资源大区向经济强区、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从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大区、从欠开放地区向全方位开放地区、从平安毕节向和谐毕节“五个转变”的目标。
  与此同时,集中力量抓好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毕节机场选址确定,力争今年开工建设,黄织铁路预计明年完工,厦蓉高速公路清镇至织金段6月9日开工建设,杭瑞高速公路遵义至毕节段预计今年内开工建设,开工建设通乡油路27条765公里、通村公路421条3294.4公里。2007年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8处(片),解决了20.1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正在实施解决1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完成覆盖37.71万亩基本烟田的烟水配套工程,今年内还将完成57.6万亩。完成413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1200座卫星单收站工程。实现村村通电、通移动电话。去年以来,运用市场机制筹措近20亿元用于以毕节市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一河(倒天河)、二园(人民公园、阳山公园)、八路(环东路、东升路、麻园路、迎宾路、东出口、贵毕路、碧阳湖路、滨河路)、一院(毕节影剧院)、一场(三板桥体育场)、四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图书馆)。充分发挥黔西县城建设和管理的典型示范作用,全区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
  三、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毕节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不仅关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西部乃至“长三角”、“珠三角”的生态安全。试验区建立以来,毕节地区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着力打造“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举,着力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大力构筑生态绿色屏障,把绿化造林、荒山育林、保持水土放在生态建设的首位来抓,相继启动长防林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坡改梯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3356”工程等五大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体系。去年以来,毕节地区全面启动八县市及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贵毕路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4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39.01万亩、贵毕路沿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特色经果林精品示范建设3300亩和石漠化治理、经果林建设、村屯绿化美化等造林面积6510亩;启动了毕节市环城绿化一期工程。积极发展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从根本上防治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工业经济,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大治理力度,下决心取缔“两土”,对有污染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限期治理,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城市环境质量尤其是空气质量逐步改善。1998年,全区8个县市分别提前2年完成了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造林绿化纲要指标,新造林’700万亩,封山育林450万亩。仅“十五”期间,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就达11.4亿元。当年一片荒凉的赫章县海雀村,如今已是拥有万亩林场的“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7.3%,户均拥有林木52亩,人均12.9亩。 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实践中,毕节地区以山水综合开发为切人点,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着力抓好山地生态经济区建设,抓好以精品农业、示范园区为主的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已实施治理的356条小流域中,有155条小流域已初步具备特色经济规模,流域经济效益较为显著。通过大力培育生态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巧做特色经果林文章,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地方主打产品,在探索兴林与富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实施退耕还林中,毕节地区创造了退耕还林、林下种草、配套养畜(禽)为特色的林草间作模式及营造林果、林菜结合、林药茶结合、速生坑木林等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经过治理,流人“两江”的泥沙大量减少,为“长三角”、“珠三角”这两块中国经济最具增长活力地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培育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胡锦涛同志强调“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试验区,首先必须是加快和深化改革的试验区”,“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动力”。20年来,毕节试验区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与区情紧密结合起来,在无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先后进行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制度建设、林权林地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村为主并延伸到组等一系列改革试验。其中金沙县实行的“两项国策(计划生育、国土保护)一起抓,一套制度(“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作保障”的“人地挂钩”政策,在探索抑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新机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较好地发挥了“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一些成果进入了中央和省的决策。
  2007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着力培育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以增量盘活存量、以资产运营改制成本的思路,筹集近3亿元改革改制资金,引进强势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改制,毕化公司、振兴机械厂、金沙回沙酒厂、商业企业等改革基本完成,仅地级企业改制后的产值就由3亿元增加到30亿元左右。搭建投融资平台,新组建了毕节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共融资近20亿元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建设中长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着力推进金融创新,毕节试验区产业投资基金已上报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村镇银行建设已向国家银监会申报,贵阳市商业银行毕节分行即将挂牌。整合资金推进农业产业化,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农业发展项目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农业发展资金从2006年的6473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1.2亿元。理顺了百里杜鹃风景名胜管理区、织金f同景区管理体制。百里杜鹃风景区管委会成立半年多来,已完成2400余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预计今年旅游总收入将达5亿多元,为上年的6倍。完成涉及集体林地面积171.9万亩的黔西县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主体任务,今年已全面推开。编制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08—2020年)》,《贵州省毕节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已通过省政府和省发改委报送到国家发改委。改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毕节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毕节地区投资者管理服务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并抓好落实。成功组织了房地产开发项目招商推介会、“长三角”区域重大项目招商推介活动、中国青年企业家招商推介会等一系列活动。2007年共签约项目195个,资金750.8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近54亿元,同比增加20.5亿元。实现利用外资465万美元,为计划的231%。随着华电集团、香江集团、西部矿业、国电集团、湖北宜化、山东兖矿、河南永煤、西部控股、力帆骏马等大型企业相继进入毕节,一批产业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大型煤化工、磷化工等项目正在推进之中,经济自主增长基础逐渐形成。2008年,全区将实施总投资:300多亿元的十个重点完工项目、十个重点在建项目、十个重点开工项目。启动双池(大方双山——毕节鸭池)经济走廊的建设,在毕节市和织金、赫章等县规划并启动建设一批循环工业基地。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各类组织机构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为试验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试验区建立之初,针对毕节地区220万农村劳动力中,具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仅占1.6%,青壮年文盲半文盲高达48.2%的实际,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来”,“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的初级技术人才,以适应试验区建设的需要”。多年来,试验区着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夯实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基础,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区域发展方向,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把教育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开发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计划并对区域发展政策作出调整,改变将脱贫速度和贫困规模减少作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扶贫政绩的衡量指标的作法,把教育发展、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升学率和巩固率以及成年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大力调整教育结构,建立以基础教育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成人文化教育为辅助的新型贫困地区教育结构。
  在着力推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同时,近年来,试验区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加大投入。一是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教育投入从2006年的1.58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49亿元,教育“两基”复查和“普实”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普通高中教育在上年基础上实现扩招12%、中等职业教育扩招20-33%,在已建毕节学院的基础上新组建的毕节职业技术学院8月底即将挂牌招生。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民70多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多万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335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26人、“4050'’人员再就业640人,消除零就业家庭2577户,城乡社会救助力度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等各类险种参保人员达41.14万人。卫生事业投入从2006年的5820万元增加到现在954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549万多人,总人数居全省第一,占全区农业人口的92.64%,超过全省平均84.91%的参合率,排名全省第三。计生优质服务和利益导向机制全面推进,年度人口出生率14-31%。,下降1.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7.80%。,下降0.65个千分点;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2.5%;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70.64%。。二是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新建水池、水窖22643口;建沼气池37564口,占任务的102.77%;2007年提出实施农村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工程,筹措资金近1亿元,“改茅”和无房户建房11438户,占计划的114138%;重视解决城镇中低收入者住房难的问题,2007年,新建275套廉租住房,今年又计划新建500套廉租房、1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了一批城镇低收入者“居者无屋”的问题。三是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发挥农村信息网络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中的“助推器”作用,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培养新型农民、构建高效快捷的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四是深入开展“和谐毕节”建设。进一步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2008—2010年全区煤矿安全生产攻坚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政策措施。2007年,全区安全生产实现“双降”。各类安全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9.9%和20.6%;地、县市两级财政筹集资金7000万元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煤。以创建“平安毕节”为目的,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相关工作机制并狠抓落实,收到明显效果。五是切实抓好“抗雪凝、保民生,抓重建、促发展”各项工作。特大雪凝灾害发生后,集中力量抓重点保运转,着力做好交通运输保障、电力供应保障、燃油食品供应保障、群众生活救济救助保障、农业生产恢复保障、电煤及安全生产保障、地质灾害和工程抢修保障、平安及紧急救援保障等民生保障工作,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降低、确保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保抗灾救灾全面胜利的“四大”工作目标。组织各部门和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着力打好电力设施恢复、煤矿恢复生产及电煤保障、春耕生产和农民增收、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以群众倒塌房屋重建为重点的民生保障、经济发展挖潜提速等“六大攻坚战”。目前,灾后重建工作大多完成,全区经济发展已走上正常轨道。
  六、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促进毕节试验区繁荣发展
  发挥政治优势、汇聚开发合力,是毕节试验区改革探索的一大鲜明特色,是我国农村改革试验中制度创新的一个丰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各民主党派人士在新时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攻坚克难、共谋振兴的又一创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试验区建立以来,始终得到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智力帮助与项目扶持,成为了党外人士了解国情、启迪思想、激活潜能、发挥才干的重要基地。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发挥组织优势、人才优势,汇聚海内外华侨力量,二十年如一日地携手扶持、帮助一个地区,倾注感情之深,持续时间之长,帮扶范围之广,参与专家之多,投入项目之大,在全国都是前所未有的。1989年成立的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伟长为组长的“支援贵州毕节试验区规划实施颐问组”,帮助试验区制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两烟”、畜牧业、铅锌、煤炭产业群,建立项目储备库,培训项目管理人才等重大建议,对隆黄铁路、贵毕公路、一批大型水电站和火电站等重点项目的立项、开工建设系统运筹、上下联系,促成了一批骨干项目的建成,为试验区培训了数千名经济、计生、管理等方面的干部。1994年起,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又与毕节地区8县市建立了定点支边扶贫制度。20年来,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试验区考察指导工作。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共安排206批2000余人次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到试验区指导帮助工作,他们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积极出谋划策,为试验区引进资金4亿多元,联系项目68个,涉及资金.300多亿元,直接投入各种资金上亿元;培训各类干部1.75万人次,帮助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上万人;兴办各种社会事业,其中兴建“希望小学”、“职业中学”等各类学校79~)~i,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改革开放写华章,继往开来更辉煌。回顾过去,我们对试验区充满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对试验区信心百倍。与20年前相比较,当前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绝大多数农民脱贫和逐步使生态走向良性循环的目标已基本实现。20年来翻了近3番JNGDP总量,翻了近5番的财政总收入,使毕节地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毕节试验区20年来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在胡锦涛同志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在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毕节地区改革试验的实践有力地表明,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只要立足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善于吸取人类社会新的认识成果,坚持对人口、资源、环境实行综合治理,就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0年前,胡锦涛同志在毕节地区考察工作时说:“毕节是大有希望的”。回顾毕节试验区20年来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展望毕节试验区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胡锦涛同志当年倡导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改革试验正在这一代共产党人手中化为乌蒙大地上的现实。毕节试验区的建立,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胡锦涛同志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伟大情怀,放眼未来、勇闯新路的进取精神,突破难点、推动全局的战略眼光,海纳百川、合力攻坚的宏伟气魄,深入群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毕节试验区将按照省委书记石宗源提出的“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次再解放、在发展环境上来一回再改善、在机制体制上来一回再突破、在开放水平上有一个新提高、在科学发展上有一个新跨越”的要求,在认真总结过去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坚持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开辟新境界。毕节试验区将进一步深化对改革意义的认识,努力使这些经验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起点上加以推广和应用,以新思路、新举措,实现新突破。毕节试验区将突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搞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发挥比较优势,不断积累后发优势,着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开创新局面。毕节试验区的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IN,I~习组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一定能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大力弘扬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勇于探索,奋力进取,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改革试验精神,努力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使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合理、地区特色鲜明、社会继续稳定和谐的毕节崛起于黔西北大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辉煌的新篇章!
[1楼] 网友高山铺,于2009/10/9 9:50:15发表:
毕节的成就辉煌可见,但是乡镇领导忽悠上级搂见不鲜,比如原毕节市撒拉溪镇沙坝村高原组既旧时候称高山铺,曾经为红军长征之路,九十年代时任镇领导的赵书记欺骗上级坑害百姓骗取政绩将沙坝村定为小康村,到如今该村至少有百分之六十的农户吃不齐调味品,更惨的是原有的能过大汽车的阳光大道如今连小四轮都不便通过,破旧房屋放眼可见。在新农村建设之时望有关领导别忘了老村的建设,还高山铺一个崭新的和谐的实实在在的一个红色老区面貌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