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对提升毕节城市软实力的思考
对提升毕节城市软实力的思考
作者:毕节市政协 傅立勇  发布日期:2008/9/21 阅读次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城市而言,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城市及周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城市软实力,是在城市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毕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就提升毕节市的城市软实力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构成。城市硬实力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是城市软实力的有形载体和物化;而城市软实力是以城市硬实力为基础,是城市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城市硬实力的力量非常直观,显而易见,而城市软实力则比较抽象,主要表现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具有超强的渗透性、扩张性、传导性,融于城市硬实力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前途与命运,其作用更是硬实力难以企及和无法代替的。勿庸讳言,一个现代城市,只有高楼大厦、商贸中心等等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由此形成的张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这些对于优化城市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商业环境、人才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是无价的“无形资产”,是推动这个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毕节元代置驿,明代建卫,清代设县,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在提升城市软实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在拉动经济总量增长、提高财政收入、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该市着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城市软实力得以不断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得到了一定增强。但与发达地区,甚至是与周边的兄弟城市相比较,仍有不小的差距。面对城市竞相比拼软实力的态势,我们要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深人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力争在提升城市软实力上有大的突破。也就是说,我们要在锻造毕节城市“筋”和“骨”的同时,注重提升城市的“气”和“神”。
  二、影响毕节城市软实力的主要因素
  时下的毕节,地处“毕节试验区”的中枢,站在科学发展的时代跑道上,携小康建设的丰硕成果,要跨越现代化这道新标杆,绝非是一种惯性接力,而是一场更艰苦而持久的障碍赛。其中,城市“软实力”便是一个颇有难度的拦障。总的来看,影响毕节城市软实力的主要因素有四点:
  一是规划建设缺乏特色。目前,毕节新城区建设还未成型,而老城区的规划建设可谓杂乱无章,好不容易拆出一片空地,按理说应该好好在建筑物的布局、造型、色彩、绿化等方面下点功夫,为“老气横秋”的毕节城区添彩增辉,可投资者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似乎想修成什么样子就修成什么样子,想占多少人行道就占多少人行道。几年下来一看,值得赞赏的建筑屈指可数,而“豆腐楼”、“秃顶楼”、“麻将楼”、“平面楼”随处可见。再看那颜色,每条街几乎是一片单调枯燥的灰白色。街道上的隔离栏、雕塑、果皮箱、路灯等市政设施在造型设计上未能考虑毕节的文化、地域特色,和贵阳乃至东部一些城市“一张面孔”。
  二是城市管理不够到位。且不说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状况如何,就举举出租车和广告标牌的例子:出租车外观统一了颜色和标志,令人耳目一新,但要是坐进车,不少椅子歪斜、座垫肮脏,甚至有的“除了嗽叭不响到处都在响”。广告标牌的设置随意,对位置、大小、材质、内容、色调缺乏统一规范,有些部门甚至带头“作怪”,在主要街道、繁华地带、人行道上乱栽乱立,极大降低了城市的品位。
  三是市民素质亟待提高。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公德意识却“原地踏步”甚至走“下坡路”,在大街小巷,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乱涂乱贴小广告、乱停车辆、乱闯红灯、乱倒垃圾、损坏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吸游烟、脏话粗话随口说、向河道倾倒污水和洗刷拖把等现象屡见不鲜;在一些商业繁荣地带,噪音扰民、油烟扰民等问题比较突出。
  四是文化建设缺乏活力。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足,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深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等。
  由此可见,城市软实力的缺失不仅展现在生活于此的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体现在全体居民的一言一行上。追根究底,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制约;有历史的缘故,也有现实的失误,但无论如何,都是当前我们大家应该共同给予重视和关心的问题。
  三、提升毕节城市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毫无疑问,提升毕节城市软实力的当务之急就是发展先进文化、营造优美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社会。换句话说,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1、以历史文脉为源流,在打造文化品牌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正如每一片叶子都有独特的形状,每一朵鲜花都有独特的芳香一样,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文脉。这种独特的文脉,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往往凝聚着一个城市对历史的认知和对现实的感受,也往往凝聚一个城市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我们要秉承城市历史文脉,尊重和珍惜毕节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保持并彰显一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一是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毕节城区及周边现存许多有价值的、本土化的、先进性的文化资源,如代表古文化遗址的“青场瓦窑村”、“朱昌牛鼻子洞”、“海子街扁扁洞”“七星关古战场”等等,代表“红色文化”的“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红二六军团旧址”、“夏曦烈士墓”等等,代表“民族文化”的“大屯土司庄园”“三官彝族民居”“大南山苗族风情”等等。我们要围绕打造毕节文化名城这一品牌,修缮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二六军团旧址、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陕西庙等历史古迹,策划、开发以灵峰寺古玉兰为“卖点”的宗教旅游胜地、以“诸葛亮七擒孟获”为“卖点”的观光体验旅游景区等等,通过实物、图片和文字,向人们生动诠释毕节独有的文化魅力。二是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近几年来,毕节市通过举办“春节灯会”、“明星演唱会”及“橙满园”生态旅游节等活动,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在下步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围绕毕节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书画、体育、曲艺、歌舞等大型节庆赛事活动,辅之以大力度、高密度的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毕节在省内国内的知名度、美誉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和管理,整合地市两级文化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和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网络、健康体育、美丽时尚、影视制作等文化健康产业,对城市进行系统的传播和营销,极力塑造“美丽、清新、文明、上进”的鲜明城市形象。
  2、以个性建设为主旨,在创造优美环境中提升城市形象软实力。
  一草一木,映衬环境;一砖一瓦,展示形象。美好的城市形象不仅体现着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也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城市形象的改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结合每个城市的实际,一处处改造、一段段修整、一片片开发,在持续的建设中秀出自身的风格和气派。近些年来,毕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拓南移,西扩北延,拉开了城市骨架,城市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但城市的个性和标志却未能有力地彰显出来。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要更加注意新城区和老城区的有机对接、固定建筑与附属设施的和谐共生。一是要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在抓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区域控制性详规。在规划中,要对毕节城市建设的形态、布局、色调、材质、绿化等进行统一要求,并有别于其它城市。如:苏州市的城市建筑保持着青砖黛瓦的古典园林风格,就连街道的隔离栏也镶嵌着古典图案;大连市的城市建筑造型新颖别致,街道两房的不少路灯就是其市花——槐花的形态。同时,要严格规划执法,为了有效防止个人或部门“说了算”的问题,有必要建立由建筑、规划、文化、艺术、美学等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城市规划审批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凡主要街道、重要部位的建筑物必须经审批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坚决防止“低品位”的建筑设计。二是要强化规范管理。对城区的广告、灯箱、招牌进行统一规范,该拆除的就拆除,该挪位的就挪位,该完善的就完善,切实解决目前城区广告招牌乱栽、乱挂、乱贴的现象,真正做到“一街一品”、“一道一景”。三是要强化绿化工作。一个城市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要在抓好环城景观绿化带、人民公园、阳山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在社区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植树补绿,使人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绿中,精心妆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3、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在塑造文明市民中提升城市道德软实力。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强。道德的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它能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新要求。一座城市的道德水准具体表现在市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对市民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而创建文明城市正要以此为根本任务,从教育人手,提高人的素养,规范人的行为,致力塑造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是要抓好舆论引导。通过在媒体开设专栏、印发文字资料、制作大型公益广告牌、举办知识竞赛、评选文明标兵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明市民守则》和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文明服务的基本要求,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人人心。二是要加强监督管理。市环卫、城管、交警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强对城市卫生、摊点、交通的管理,新闻媒体设立曝光台、监督岗,对不文明、不道德、不和谐行为进行集中曝光,促其整改。通过宣传教育、道德实践和严格管理,使市民道德建设由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对屡纠不改的现象,决不能心慈手软,姑息纵容,要敢于碰硬、抓住不放、务求实效,让反面典型变成正面典型,让坏事变成好事。
  4、以精神塑造为目标,在营造和谐氛围中提升城市团队软实力。
  城市精神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鲜明个性,如同一个人的气质。一个人怎样培养自身的气质呢?加强修养,提高文化水平是重要途径。对于城市而言,最能体现城市精神和气质的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市民对自己城市“城市精神”的认同,对自己城市的热爱,无疑将极大地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从而进一步强化城市精神。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发起了全民参与的塑造城市精神的大型活动,如杭州将城市精神凝练成“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南京将“开放开明,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作为城市精神;昆明经过市民大讨华到毕作技术指导论、专家论证后,将城市精神定位为“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一个单位是一个团队,一座城市也是一个团队。市民整齐划一的步调、万众一心的精神,是无坚不摧的锐利武器。目前,毕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要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一种“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城市精神。如何让我们的城市精神触手可及、深人人心?首先要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真正把群众得实惠、真受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群众认可、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落脚点,让市民在共建文明城市中共享文明成果,在共享文明成果中共建文明城市,产生对城市的认同感、责任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其次,要从细节人手、从小事做起,切实把城市精神融人市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将其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各项行业管理制度中,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标准,转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追求,激发人民群众热爱毕节、建设毕节的动力与活力。
  综上所述,如何塑造、提升毕节的城市品牌,实现毕节城市软实力的新突破,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城市的软实力不断得到提升,才能真正使毕节的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现出毕节这一川滇黔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风采!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