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毕节学院情暖阳光村
毕节学院情暖阳光村
作者:孔维军  发布日期:2008/9/21 阅读次数:
毕节学院扶贫工作队员与阳光村群众一起寻找致富门路
  穷则思变 阳光村看到了“阳光
  2003年暑假期间,毕节学院组织学生深入到纳雍县维新镇阳光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阳光村,毕节学院师生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乡亲们的热情感动着。在与村民们的交谈中,他们发现村民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心情极为迫切,于是下决心帮助阳光村的乡亲们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这样,一场马拉松式的扶贫开始了。
  阳光村位于维新镇中部咋咪咋梁子,离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316户,1227人,土地面积5.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10.7亩。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阳光村极为贫困,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让毕节学院师生吃惊。2003年该村人均纯收入589元,其中贫困户205户,783人,贫困户中人均纯收入仅有300元,属一类贫困村。由于贫穷,许多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即便上学,能读到初中毕业的也寥寥无几。2003年,阳光村村民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仅有两、三个。就这样,在没有文化支撑的情况下,加上原有的贫困状况,阳光村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但是,阳光村的群众急于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心情十分迫切,毕节学院师生的到来,让乡亲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从2003年7月到2008年,毕节学院师生在阳光村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倾注了大量的爱心,使阳光村慢慢地“阳光”起来……
  在毕节学院师生前赴后继的帮扶下,到2007年底,阳光村人均纯收入达1185元,其中贫困户减少到134户,470人,贫困户中人均纯收入达到660元。目前该村现有人口中有大专生1人,中专生2人,高中生6人,初中生32人。该村基础设施也得到明显改善,现有4个组已通通组公路。
  “阳光村尽管处于贫困状态,但村民们穷则思变、急于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决心很大,这样,加上我们的帮扶,阳光村的发展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毕节学院经管系副主任、阳光村扶贫工作队员陈朝祥充满自信地对记者说。
  扶贫先扶智毕节学院找到了帮扶阳光村的钥匙
  2005年11月25日,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字华受学院党委委托,率学院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及学院民盟、农工党、九三学社、无党派人士代表到阳光村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把学院广大师生员工的爱心洒向贫困山乡。汤宇华一行带着全院师生员工的深情厚谊,顶着严寒和一路泥泞,深入阳光村的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与困难群众话家常,亲切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详细了解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院民盟、农工党、九三学社、无党派人士代表及民进中央派到毕节学院进行教育帮扶的李璞玲教授还结合当前形势,分析贫困家庭贫困的原因和摆脱目前贫困状况的途径,帮助他们出谋划策,联系帮扶项目,提高该村贫困人口的致富能力,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
  在此次送温暖活动中,毕节学院领导发现仅仅靠捐款捐物只能短期解决阳光村贫困群众的生计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帮助群众摆脱贫困面貌,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学院师生深深感到,在扶贫工作中,扶智比扶贫更重要。结合自身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优势,毕节学院找到了帮助阳光村群众摆脱贫困面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钥匙。
  要摆脱贫困,必须提高村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提高村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发展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阳光小学,汤宇华一行与维新镇的相关领导、阳光村村干部、阳光小学的教师进行座谈,对阳光小学的教育教学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并代表学院向阳光小学贫困学生捐赠了4500元贫困助学金,向贫困村民发放500余件衣物。学院民盟、农工党、九三学社、无党派人士代表还为阳光小学的贫困学童送去2000多个本子和60个书包。在70高龄的代课教师熊从明家,汤宇华一行及李璞玲教授与具有40多年代课工龄、现在还坚守在阳光小学教学岗位上的熊从明老师促膝谈心,并表示在适当的时候邀请熊老师到学院做客,用他扎根山乡、献身教育的高尚品质和敬业精神教育和激励全院师生员工到艰苦的地方去奉献爱心,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使他们成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带头人。汤宇华还代表学院党委向熊老师送去500元的慰问金,学院团委的老师们为熊老师购买了羽绒服等物品。
  在毕节学院师生的教育扶贫下,到2007年,阳光村的人口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城乡共建新农村结对帮扶促发展
  2007年5月,地委、署将阳光村列为毕节学院结对帮扶对象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明刚任组长,学院组织部长、人事处长银熙平和团委副书记周勇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并组织学院师生深入阳光村开展调研。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结合阳光村的具体情况和毕节学院工作的实际,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帮扶计划和实施方案。同时,学院党委书记陈永祥与阳光村党支部书记秦德义签定了结对帮扶责任书。
  结合阳光村和学院的工作实际,2007年5月份以来,在资金支持方面,毕节学院组织全院教职工又进行一次扶贫济困捐款活动,院级领导一次性捐款300元,处级领导一次性捐款200元,科级干部一次性捐款100元,同时号召其他教职工积极捐款,累计捐款30000余元用于阳光村5户茅草房改造和5户无房户建设。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毕节学院党委组织部的领导多次深入阳光村,把党员经常性教育、发展党员等方面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传授给他们,共指导和协助阳光村培训党员9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发展党员4名,协助培养“双培双带”致富能手1名。2007年6月底,学院组织部分党员到阳光村开展一次联谊活动,并慰问2户贫困党员。
  为了使结对帮扶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更富有成效,学院结合自身的职能特点,充分发挥学院的资源优势,加强同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协调配合,整合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力量,形成帮扶合力,提高帮扶效益。为此,学院组织部门的同志带着维新镇包村工作人员到相关部门跑项目、申请资金。在党建方面,毕节学院已向地委组织部和纳雍县委组织部协调30000元资金帮助阳光村解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村级道路建设方面,已向地区发改局协调解决部分资金。在医疗卫生方面,已向地区卫生局积极争取政策倾斜,修建一所村级卫生室。在文化方面,已向地区广播电视局争取7台地面电视卫星接收器。
  为了帮助阳光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毕节学院充分利用阳光村闲置土地较多,石漠化严重,土地不成片,但土壤、气候适应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和纳雍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帮助村民们发展200亩核桃种植,走高效农业之路。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加快阳光村群众脱贫的步伐,到盛产期可达到人均增收1230元的目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种植业的发展,同时又能达到保土保水改善生态的目的。目前,这一项目正在实施之中。除了帮助阳光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以外,毕节学院还争取多方支持,帮助阳光村大力发展畜牧业,引导农民拓宽致富门路,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雪灾阻不断深情厚谊
  今年年初,一场几十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席卷乌蒙大地,给我区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这场雪凝灾害,使本来就十分贫穷的阳光村更是雪上添霜,许多村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灾情发生后,毕节学院抽派的工作组于2月23日深入阳光村开展灾情调研,并进行了为期两个月抗灾救灾工作。工作组明确了以“抗雪凝、保民生、促发展”为主题,深入村组,访民情,济民困,解民忧,切实维护乡村稳定,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及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帮助,同时,还向阳光村送去1000元的慰问金。
  工作组通过对阳光村7个村民组258户农户的调研,并与村组干部座谈核实,了解到阳光村有104户农户灾情严重,缺乏春耕种子。阳光村农作物种植以马铃薯为主,正值春耕时节,这104户共需马铃薯种15600公斤。学院迅速资助阳光村15000元用于购买马铃薯种,进行生产自救。
  3月3日,学院副院长陈明刚按院党委要求,与学院凝冻灾后重建扶贫工作队员陈朝祥、秦小军一起,到阳光村开展扶贫送温暖活动。3日上午,陈明刚一行与维新镇政府领导进行了座谈,随后到阳光村了解近期茅草房改造及雪凝灾后群众的生活和恢复生产等情况。陈明刚就阳光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代表学院向阳光村的办公楼建设捐助现金5000元。陈明刚一行还到阳光小学了解新学期的开学情况,到村民组考察茅草房改造情况,深入贫困户了解生活情况,为阳光村送去了20袋大米和学院的亲切慰问。
  在毕节学院的倾力帮扶下,阳光村村民渡过了短暂的艰难。雪凝灾害期间,阳光村没有一户村民受冻,没有一户村民受饿;灾后重建工作中,由于得到毕节学院的支持,阳光村迅速恢复了生产。目前的阳光村,田间地头一片生机盎然。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