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从40%到50%的目标变化看毕节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从40%到50%的目标变化看毕节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毕节日报社 孔维军  发布日期:2008/11/6 阅读次数:
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教授(左二)为毕节学院揭牌
电教课堂
  7月11日,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秦如培在题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试验区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报告中响亮地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一定要尽全力提高18.5个百分点以上,达到45%并力争向50%的全省平均水平靠拢。”这一目标的提出,使与会人员十分振奋。我区2006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有26.5%,虽然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7.16个百分点,但却低于全国26.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2004年,我区提出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目标是到2010年达到40%,但是在这次全区教育工作会上,这一目标被调整到50%,这充分体现了我区树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意识,努力推进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化,我区迎来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回顾过去:辉煌与问题并存
  回顾我区几年来的教育工作,可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在“十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大打“两基”攻坚战,通过全区上下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到2006年底,我区8个县(市)先后通过了省政府的“两基”攻坚检查,实现了“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7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9.07%左右,女童入学率达99.48%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分别比“九五”末提高85、46.05、1.21、2.07和3个百分点,同时幼儿教育稳步提高,民办教育、特殊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1999年开始,地委、行署和我区有关部门经过整整6年的努力,到2005年3月,原毕节师专终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功组建了我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毕节学院,从而开启了我区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实施省计算机工程学校项目和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等工程,我区的250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了一个计算机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卫星电视接收站,基本实现了全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覆盖。几年来,中央和省、地、县(市)教育专项资金及深圳等社会各界投入数亿元资金,通过实施“义教工程”、“普九”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及其它援建工程,全区共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115万平方米,新建小学792所,新增校舍面积190万平方米,到2006年底,全区中小学校舍面积已达到440多万平方米,比1988年试验区成立时增加了280万平方米以上,中小学危房比例从1988年的6.7%下降到现在的1%以下。由于上述工程的实施,现在我区广大农村的标志性建筑一般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这成为各乡镇一道靓丽的风景。
  可以这样说,我区教育事业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从纵向上比,我们深感欣慰;但从横向上比,我区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乃至全省的平均水平。我区是一个拥有730多万人口的大区,近年来尽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与730多万人口对教育的需求仍不协调。就拿2006年全区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来说,虽然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7.16个百分点,达到了26.5个百分点,但却低于全国26.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在省内,不说与贵阳、遵义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就是和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区差别不大的铜仁和黔南地区相比,我们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处于全省倒数第二的位置(2006年贵阳地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62%,安顺为40%,遵义为38.6%,六盘水为34%,铜仁为40.1%,黔南州为38%,黔东南州为35.68%,毕节为26.5%,黔西南州为22%)。到2006年底,我区共有小学在校生104万多人,初中在校生近40万人,而高中(包括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却不足9万人,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区高中阶段教育的“瓶颈”问题极为突出。同时,由于观念陈旧、宣传不够等原因,加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职高没有实习训练基地,缺乏“双师型”教师,使我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可以说滞后,和我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由于教育发展分布不均衡,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机制不活,管理水平落后等因素的制约,我区教育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展望未来:毕节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
  地委书记刘晓凯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我们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既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作用、影响的宣传力度,又要身体力行地当好推进教育发展的先行者,形成一个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识,切实把全区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行署专员秦如培也在报告中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毕’、‘人才强区’战略,继续发扬‘两基’攻坚精神和试验区精神,切实抓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 ”这些讲话,明确了我区“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工作的重点,理清了思路,体现了地委、行署对我区教育发展工作的大思路、大战略、大气魄。
  地区教育局局长余大亮说,这次教育工作会议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召开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教育工作大会,刘晓凯书记的讲话和秦如培专员的报告及会上发放的三个意见(《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加快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加快全区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加快发展全区职业教育的意见》)都体现了地委、行署着眼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大战略,而且响亮地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实现我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特别是提出了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要从目前的26.5%提高到2010年的50%,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体现了地委、行署的大气魄。
  针对会议提出的2010年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50%这一目标,按照常规发展和我区2004年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0%,而这次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40%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在2008年提前两年实现,到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50%,比原计划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这次会议具体提出:到2010年实现高中毛入学率必须力争在2006年26.5%的基础上提高23.5个百分点,达到50%;2007年要在2006年的26.5%的基础上增加5.5个百分点,
  必须达到32%;2008年要达到40%;2009年、2010年通过两年的冲刺要达到50%的既定目标。余大亮分析说,由于我区的人口基数大,这一概念意味着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要增加4380名高中学生。从2006年到2010年共增加23.5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增加12万多名高中生。按此比例测算,在“十一五”期间我区要建设3000人规模以上的高中学校达到30多所,新增高中教师达到4000多人。
  今年以来,地区四大班子领导专门召开四次会议,对全区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研究,地区教育局也专门派出工作组,对全区8县(市)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半年时间的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经过进一步分析,地委、行署提出的到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其依据为:一是对现有普通高中学校进行一定的改造后还有扩招的潜力可挖;二是我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职高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不饱和,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一定会增大,从而实现大规模扩招;三是只要机制活、政策好,民办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四是各民主党派中央、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社会各界多年来支持毕节教育的发展,如希望工程、逸夫工程、朱英龙先生援建工程、明德工程、“春蕾”工程及深圳援建工程的实施,高中阶段的教育必然进一步发展壮大;五是地委、行署及各级政府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必将推动高中教育发展,突破“瓶颈”难题。
  目前,由于我区高中阶段教育出现“瓶颈”问题,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我区沉重的人口压力仍十分突出。如在劳务输出中,我区劳务输出获得的收入已经相当于甚至高于全区总的财政收入,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区的重要产业。但是由于我区输出的劳动力处于低端输出水平,外出务工人员技术低,工作不稳定,收入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极大地影响了我区劳务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就可以把我区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地委、行署提出的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5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顺应了形势的发展,必将推进我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区教育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