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两烟”:构筑毕节金色的希冀——“两烟”产业篇
“两烟”:构筑毕节金色的希冀
——“两烟”产业篇
作者:本站  发布日期:2019/3/20 阅读次数:
烟水配套工程(地区烟草公司提供)
2007年10月12日,全国烟叶项目等级质量检查统一眼光会在大方县召开。图为与会专家检查烟叶等级。
烟叶是烟草行业平稳发展的基础
  毕节地区是全国十大主产烟区之一,烟叶产量占全省的1/4,全区有适宜种烟土地530多万亩,常年种植80万亩,种烟农户近14万户,烤烟年收购计划168万担;且烤烟品质优良,是全国卷烟工业重要品牌的主要原料。同时我区又是全省卷烟销售大区之一,年均销售卷烟15万多箱,有卷烟零售户2万多户,年销售利润近2亿元。“两烟”产业一直是毕节财政的重要支柱。毕节试验区坚持“两烟”发展并重的方针,烤烟生产以合同制为主线,以“ 控量提质”为目标;卷烟工业以提高销量、提升网建水平为 目标,使 “两烟”产业迅速发展。
  “十五”期间,全区共种植烤烟397.2万亩,收购烟叶737.02万担,烟农种烟收入累计达到30多亿元,实现税利22.9亿元;“十一五”期间,根据全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我区被定为全省有发展潜力的烟区。2006年,我区卷烟实际入库11.61亿元,增收3.26亿元,增长38.95%,当年全区“两烟”共完成税收13.2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近30%。“两烟”产业作为我区重要支柱财源的地位更加凸显,并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使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继续做大做强“两烟”支柱产业,仍是全区工作的“重头戏”。
  烟水配套工程:破解烟草行业的“三农”问题
  我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严重,虽然年降水量达800——1000毫米,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地下白白流走,春旱发生率达96.7%,工程性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意见》,国家烟草局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将“烟叶、烟区、烟农”作为烟草行业的“三农”问题进行破解,着力增强烟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烟叶生产经营水平,实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作出了拟用3—5年时间,投入200亿元在各地烟区实施烟水配套工程、密集型智能化烤房建设、机耕道及群众生产作业便道建设、机耕化作业等烟叶生产基础实施建设的重大举措。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实施烟水配套工程作为解决工程性缺水的重大机遇,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重大决策的具体实践。地委、行署把烟水配套工程列为“三个一”工程,即:农字“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和“创一流的质量工程”;把烟水配套工程建成“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行、达到上级和群众满意”的“三高一满意”工程。
  针对烟水配套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投资额大、参与人数多、收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的实际,地、县两级分别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烟草、水利、监察、审计等部门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以烟水配套工程为主的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由烟草和水利部门抽调人员合署办公,并肩作战。
  在实施烟水配套工程中,我区坚持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省烟草公司和水利厅的安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区以规划为指导,以基本烟区、基本烟田和基本烟农为基础,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烤烟生产发展的全局,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四个优先”的原则,即:重旱区优先、主产区优先、乡镇及烟农积极性高的区域优先、水源好的区域优先。在烟水配套工程项目的设计中,我区紧紧围绕项目区域的水源情况,认真调查,广泛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充分利用项目区水库、山塘、山泉等水源,在仔细测算用水成本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用“宜引则引,宜提则提,宜蓄则蓄”的模式,将山上的水、地下的水通过电提、沟渠、管网、水池和供水龙头引入烟区,同时在村寨附近预留接口,极大地缓解了烟区人畜饮水的困难,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提灌工程22个,引水工程57个,水窖23110个,完成烟水配套工程面积51.5亩,新建和改造智能化密集型烤房7587间,推广使用农机具430台(套)。
  烟水配套工程在我区广袤的大地上绘制了动人的景观。2005年、2006年,我区地、县两级先后组织编制了《烤烟生产布局调整及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规划》,规划在5年内实施烟水配套工程面积168万亩,计划总投资20.37亿元,其中烟草部门占70%,约14.6亿元。那些星罗棋布的山塘、水池、水窖,那一条条输水管网、一道道沟渠记载了毕节烟草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也绘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人景观。我区在实施烟水配套工程方面的突出成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8月10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全国10余家媒体记者云集毕节,对我区实施烟水配套工程的有关经验和做法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采访。当一位老大妈紧紧跟着记者们,情不自禁地向这些远道而来的记者讲述烟水配套工程给自己全家生产、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人民日报》记者原国锋被感动了,采访团的记者们都被感动了,受益者声情并茂的讲述,使记者们深深认识到:烟水配套工程不仅夯实了烟叶生产的基础,而且为农业现代化留下了神韵之笔。
  烟叶收购:原收原调,构建和谐烟草
  烟叶是烟草行业平稳发展的基础,地区烟草公司作为全区烤烟收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立足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全区烟叶原收原调的指导思想。原收原调就是指各县市烟草分公司严格按省公司统一制订的收购样品和统一的收购眼光收购烟叶,不经任何加工整理,原等级、原数量调入地区烟叶营销中心,烟叶营销中心实行二次质量把关,对照标准、对照样品进行验收,并直接与厂家进行原烟交接。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烟草行业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烟农与市场并重,提高毕节烟叶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创建和谐烟草,实现“两个至上”(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根本要求。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发动和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原收原调的指导思想在我区烟叶收购中得到了全面的贯彻。
  我区烟叶收购中实行原收原调的新模式,具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从源头上保护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打牢了生产的基础,进一步密切了烟草企业与烟农的鱼水关系。原收原调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收购中切实杜绝了“人情烟”、“关系烟”,保护了大多数烟农的利益,增强了烟农对企业的信心。2006年,在地区烟草公司进行的烟农满意度调查中,烟农对烟叶收购的满意度达到了87.11%;二是从终端上保护卷烟工业企业的利益,通过原收原调,提高了我区烟叶收购的等级纯度。我区烤烟工作坚持“两个中心”,即生产环节以提高成熟度为中心,收购环节以提高等级纯度为中心。通过原收原调,我区烟叶纯度得到有效提高,2005年以来,我区烟叶原级入库率、原级调拨率逐年提高。2006年,我区因调出烟叶等级合格率较高而受到了国家烟草局的通报表彰。
  我区高度重视烟叶质量管理,以烟叶资源为纽带,与浙江中烟工业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长沙卷烟厂、广东卷烟总厂、南京卷烟厂等共同投资组建了由毕节地区烟草公司控股的顺泰烟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烟叶的打叶加工,现年加工能力60万担。顺泰烟叶有限责任公司1.2万吨/年打叶复烤线技改项目及其配套仓储设施作为省督办和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正在建设中。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650万元。今年11月30日实现主体工程竣工和屋面、地面工程完成,为打叶线设备提供安装条件,力争在2008年春节前安装完毕,于2月中旬进行设备试车调试后投入使用,拟于2008年投产。毕节试验区是全国优质烟叶主产区之一,该项目的建设将为毕节地区烟草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是促进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农民增收三赢互惠的好项目。技改后,毕节地区打叶复烤线将进入全国打叶复烤先进技术行列,可提升毕节地区在烟草行业的形象。
  9月29日,在顺泰烟叶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项目建设变配电、空压设备安装调试已完成并投入使用,真空回潮设备已安装结束,三大主机设备已于今年7月制造装箱完毕,其他附属通用设备已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供货厂商;主厂房工程由省建一公司承建,并于3月1日进场动工建设。但由于市场物价上涨及气候的原因,使施工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卷烟生产与销售:秉承“两个至上”原则
  在我区卷烟生产和销售中,始终秉承“两个至上”(“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原则。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发展历程中,作为卷烟生产企业的毕节卷烟厂做出了重大贡献。1990年该厂开发的“驰”牌卷烟多次荣获省优、国优和国名优卷烟称号。“八五”、“九五”期间,该厂生产卷烟318万箱,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实现税利40亿元,占地区同期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该厂连续6年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经济效益企业,连续9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996底,以毕节卷烟厂为核心企业的贵州驰宇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
  2000年3月,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对贵州驰宇集团进行改组,实行工商分设,工商分设后的毕节卷烟厂面临着沉重的资金、库存、原料、人员包袱。该厂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和市场建设工程,并抢抓国家烟草局对全国卷烟市场进行整顿、规范的历史机遇,2001年顺利实现扭亏为盈,品牌优势不断凸显,2004年“驰”牌被评为“贵州省首届十佳著名商标”、“十佳消费者喜爱品牌”等。“十五”期间,累计生产卷烟154.06万箱,实现税金25.82亿元,实现利润3.08亿元。2005年下半年,贵州卷烟工业进行集中整合,毕节卷烟厂被取消了法人资格,职能由生产经营型转变为生产制造型。全厂职工在贵州中烟工业公司党组的领导下,加强内部监管,提升产品质量,按照国家烟草局提出的“一是调整、二是改革、三是抓紧信息化”的基本思路,以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实时监控能力的重要途径。搭建了全厂内部网络,建立了信息管理制度和网络安全等应急预案。为确保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确保产品质量,2006年,贵州中烟工业公司毕节卷烟厂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普查,对274项固定资产设备进行了编号、装订标牌,使设备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为了强化质量意识,稳定和提高卷烟产品质量,把“两个至上”落实在行动上,在全厂范围内查找出涉及各生产环节的质量问题170条,分轻重缓急进行了整改。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2006年生产卷烟36.5万箱,实现不含税产值17.56亿元,入库税金11.97亿元。与上年相比,原辅材料消耗节约资金及煤、电、水等消耗节约资金逾500万元。
  今年以来,毕节卷烟厂精心编制作业计划,确保生产目标完成。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生产报表、销售报表、原辅材料库存报表等各种报表资料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尽早地发现影响生产的不利因素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和处理,保证了生产有效、顺利、均衡地进行。1-8月共为公司生产外调膨胀烟丝202.18吨,圆满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
  毕节卷烟厂注重合理配置资源,对人员、技术、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统筹安排、综合利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该厂今年1-8月共计完成卷烟生贵州中烟工业公司毕节卷烟厂生产车间产261150箱,比去年同期增加10.3%,完成不含税产值14.07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10%,单箱不含税产值5390.6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08%,为公司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0月12日上午,贵州中烟工业公司毕节卷烟厂就地技改工程开工仪式在该厂举行。毕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秦如培,贵州中烟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徐东泰,毕节地委副书记沈健,毕节卷烟厂厂长丁先文等参加了开工仪式。此次技改工程投资4亿元,工程占地5万平方米。前期拆除工程18天内清场,今年11月联合工房初步设计报审、报批,2008年4月联合工房基础施工,6月完工,2008年7月联合工房主体施工(制丝、卷包区),2009年3月工艺设备安装(单机调试),9月负荷试运转,2009年10月10日联合工房竣工验收。就地改造完成后,毕节卷烟厂与先进行业之间的设备装备水平差距将大大缩小,工艺技术水平将得到较大提高,产品质量将更加得到保证,企业的竞争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基本步入现代企业行列。
  在卷烟销售中,近年来,我区切实把网建作为最有价值的战略性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努力抓好。大力推进有毕节特色的网络建设,与零售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加快毕节烟草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的战略转变。在网建方面,我区强化管理,在制度创新上实现突破:根据国家烟草局和省烟草局的有关要求,紧密结合毕节实际,制定了《毕节地区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实施方案》,将全区零售客户分成12类客户群,有针对性地配置企业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零售客户的需求。在实行明码标价的同时,全面实施卷烟物流集中配送工作,在品牌推介、价格比较等方面做到耐心、细致,根据零售客户的具体情况,开展个性化服务。由于网建水平不断提升,我区的卷烟销售工作也驶入了“快车道”:今年1—10月,全区销售卷烟132133箱,同比增加销量7824箱,同比增长6.29%;实现销售额13.5亿元,同比增长3.05%;实现卷烟经营毛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11.53%。
  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之路
  9月16至17日,国家烟草局局长姜成康到我区调研“两烟”工作时,对我区“两烟”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烟水配套工程的实施给予了充分肯定,殷切希望我区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之路。
  10月13日全区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会议召开,会议对我区2008年的烟水配套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提出要加快以新建大型密集烤房为主的烤房建设工作,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之路。密集化烤房建设是现代烟草农业的主要内容,我区要以大型密集烤房的建设来推动全区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烤房建设必须要坚持烘烤能力与种植面积相适应的原则,搞好总量的控制。要以新建大型密集型烤房为主,普改密作为补充。大型烤房一律实行集群化建设,每群至少5栋以上,同时考虑配备凉烟分级室,为入户指导、分级预检、入户收购创造有利条件。各县(市)要充分利用今冬明春的有利时机,集中生产管理人员,掀起烤房建设的高潮,以实际行动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之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