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 卫生健康 >> 一点精气神千里快哉风——解读大方县对江村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文构建
一点精气神 千里快哉风
——解读大方县对江村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文构建
作者:毕节地区大方县新闻信息中心 任贵明  发布日期:2008/10/25 阅读次数:
  顺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决策思路,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如风起云涌,一般选择自然和经济条件较好,或有一定特色的村作为示范点,以期在推广中产生应有的示范效果,这是不二之义。然而,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有的是有形的,如经济状态、村容村貌,容易形成抓手,所谓看得见、摸得着,在较短的时期内能够产生效果。甚至有的可以搞“短、平、快”,比较明显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进村公路、入户路和院坝硬化、改厕改圈等,只要有项目支撑,是容易立竿见影的。而无形的,有如乡风和民主之类,多属于精神层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倘若能有所渐进,就是有成效了,因为这是根本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从精神的、人文的,或者说从群体素质方面来解剖对江村这个个案,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因为对江村是得天独厚的。从自然条件的优势,从历史的传统,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对江人经过了近30年的探索和发展,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历练了敢为天下先的自主创新精神,当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到对江河谷的时候,对江人早就准备好了,自然水到渠成。
  对江村地处对江河西岸,海拔在1100—1300米之间,年降雨量1600毫米,无霜期320天,年平均气温20℃—30℃。良好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之距县城仅10公里的区位优势,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春风的滋润下,从1980年初开始,对江人尝试种植蔬菜,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从零星种植发展到连片规范化种植,从传统的季节性种植到反季节种植、多季节种植,对江人尝到了种蔬菜的甜头。
  对江村是有自然优势的,但如果坐守优势,维持传统种植,那无非也就是大米多一点,产量高一点而已。对江村早期也种过蔬菜,无非也是传统季节的白菜和辣椒之类,如果不思变、不思富,就不可能成为早熟蔬菜基地,也不可能创造出高于传统种植5倍以上的生产效益。
  这种创业和创新精神的来源,不能不提起现任村支部书记、全省劳动模范杨继凯。种了几年的常规蔬菜之后,杨继凯等几个带头人一点也不满足,如果没有技术措施,仅靠海拔和气候的自然优势,蔬菜是早熟不起来的。
  1988年11月,杨继凯和其兄杨继厚来到贵阳新添寨新丰村取经。他们参观了电热温床育苗后,杨继凯傻眼了:我们那里连点电灯都还成问题,咋搞得起这个高科技的玩意儿?回来后,会做泥水工和木工的杨继凯就琢磨开了,电热这玩意咱玩不起,会不会有其他替代的方法呢?想了几个晚上,他想到了烘烤烤烟的烤房通过火道给烤房加温,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火道给苗床地加温呢?他和几个敢吃螃蟹的人一合计,便试验开了。
  现在对江村的菜农已经普遍使用电热温床育苗,想起当年的那股憨劲,杨继凯笑了笑说,如果当年不敢闯,就没有今天的对江,麻起胆子干,可能成功就包在失败里面了。
  他们沿苗床方向在地底下砌出烟道,再覆盖泥土整理出苗床,在苗床的一头用煤炭烧火,煤气从另一头出来,如此来给苗床地加温。由于不掌握温度要多高,火要烧多大,村民姚继忠、杨成尧因为火烧大了,苗床地里煮起了“稀饭”,苗全部被烧死。而杨继凯却很幸运,他从贵阳农科所带来的黄瓜种和西红柿种都育苗成功,加上小棚膜的保温作用,提早一个月上市,收入翻了一番。后来他们才知道用温度计来掌握温度,单火道、双火道、三火道都试验过,最后还是觉得双火道的适合。后来杨继凯他们研究发明的小火道温床育苗技术,还推广到毕节、织金、威宁等地。
  现年已经67岁的杨继凯算得上对江村蔬菜种植的元老派,后起之秀的少壮派们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钻研蔬菜的种植技术上,他们更有优势,因为一般都具有初高中文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头脑灵活,懂得从科技报刊、电视上的科技节目中获取技术知识、品种等技术信息,善于开发新品种,抓季节茬口。孔祥林、孔令全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他叔侄俩在村的蔬菜协会里负责技术指导。比如新品种的引进种植,孔令全掌握了全国各地蔬菜良种场的信息,由他根据蔬菜新品种的信息,结合本地种植和销售的适应性,决定选择品种并引进。孔祥林的生产经验丰富,负责进行新品种的试种,觉得效益好销路好后再推荐给其他农户。
  今年,孔祥林就负责试种了莴笋新品种“寒雪松”,个头特大。按照生产标准,每株莴笋重1.85公斤,他试种了1000株,平均每株重1公斤,虽然实际产量比标准少了不少,但和原来种植的品种比较,增产已达1倍以上,准备小范围推广。孔祥林说,这种“寒雪松”虽然个头大,但肉质呈青色,吃味比原来的品种还好,就是太大了不太适合家庭食用,但餐馆反而喜欢,自己种植的1000株就是全部被毕节和大方的餐馆买去的。
  对江人的创业和创新精神从哪里来?杨继凯说了一句大实话:“是被现实的生存状态逼出来的。”因为对江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7分,如果还维持原来的粮食生产,那么只有外出打工一条路。现在,全村2700多人中,仅有四五十人外出打工,这在全县当属最低的了。
  全区第三届“青春献给试验区十佳青年”、对江村党支部委员孔令全是一个言语不多,却心细如发的人。他的那份土地仅有0.54亩,倘若种粮食,即便使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产量最多也就千把斤,价值也最多六七百元。对江人别无选择地发展早熟蔬菜后,他在五分地里创造了年收入5000多元的奇迹。
  孔令全通过订阅的《长江蔬菜》、《中国农村科技》等杂志,研究比较品种优势和适应性。他引进的鲁春大白菜,生长期仅60天,不仅保证了换季,而且上市正逢蔬菜青黄不接的初夏,还卖了好价钱。作为对江蔬菜种植的技术带头人,他和孔祥林每年都要引进和试种几个新品种。因为市场对新品种的认同一般要滞后两三年,因而试种新品种的收益反而要低于种常规品种,但孔令全认为:“正如企业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一样,对江蔬菜也只有不断开发和开拓才有活力,其意义还不在卖钱的多少。”
  这就是对江人。全村774户中,有550多户种植蔬菜,按理说,作为一种个体经营模式,这550多户就是550多个竞争对手。竞争无疑是存在的,但竞争是比技术、比勤劳,品种和技术上他们互相交流,绝不封锁。他们更多地把对江蔬菜看作一个整体品牌,整体好才有个体的生存发展空间。该村的神仙寨原来以小煤窑为生,近几年禁绝非法小煤窑后,神仙寨的村民在经济上一下子失去了来源。为了全村的整体发展,也为了扩大对江蔬菜的整体规模,杨继凯、孔令全等人无偿到神仙寨传授蔬菜种植技术,送去种子,帮助他们搭建大棚,指导育苗和栽培。现在,仅两三年工夫,神仙寨的村民种植蔬菜已经后来居上。
  对江人种蔬菜已经到了精细农业的地步,传统农业是以亩为计算单位,可他们种蔬菜多以平方米来计算,因为同一块土地有10个品种轮作,一年要种三四季,每个品种的种植面积都比较小,比如种五个平方的芫荽八个平方的芹菜。产值又多以株数来核算,比如一株黄瓜值3元,一株西红柿值4元。为了把有限的土地利用到极致,他们很注重品种的生长期,对于每一季蔬菜,精确地掌握了什么时间育苗、什么时间移栽、什么时间采摘。当前一季蔬菜采摘完,下一季的蔬菜苗在苗床地里正好能够移栽。
  “正因为这些,很高的复种指数,很多品种的轮流种植,劳动力的投入很大,所以其实对江人很苦。”说到这里,杨继凯也叹了一口气。
  的确,除了冬季稍淡一些外,对江的蔬菜生产差不多全年都是旺季。对于需要精耕细作,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蔬菜生产,对江人的高收入是用汗水浇出来的。因为是多品种的滚动生
产,在同一时间,都要做生产和销售中每一个环节的活路。比如整地、育苗、移栽、中耕、采摘、销售等,一年四季都在做。你想歇下来那不可能,地里的蔬菜在等着你,苗已经大了,得移栽了,可土地腾好了吗?西红柿已经摘得了,再过几天,就没这价钱了,你坐得住吗?
  7月中上旬,正是对江村的西红柿、辣椒、茄子、嫩玉米等蔬菜的销售旺季。临近傍晚,各家各户就忙开了,采摘、整理、包装,一筐筐一袋袋蔬菜汇集到大路边等待装车。杨继凯说,现在好多了,有车子运,而且大约在晚上10点至凌晨2点分几批运到县城西大街市场,有收购的在那里等着,卖完后还能回家睡会觉。要在10多年前,都是人背,从凌晨以后的整个夜晚,路上全是对江的卖菜人,去早了在市场上就地打瞌睡等着,去晚了菜又不好卖。
  被称为对江村“四大苦得”之一的“殷苦得”——殷全连,前些年种蔬菜的时候,为等到凌晨5点去卖菜,可又怕睡过头,只好一个晚上都在地里干活,或种或薅,或浇水或摘菜。其实,也不仅仅这位“殷苦得”,对江人的劳作已是全天候的了,晚上卖菜,白天干活,而且很多时候活路要干到晚上。虽然活路这么多,但对江人还没雇工的习惯。孔祥林说,要说活路的强度也不算大,就是太缠人,但都是技术活精细活,找不懂的人来做也不放心。一年下来,也就是正月间得几天轻松。
  今年6月,省农科院组织全省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妇女技能培训,几十个人的班,对江村就去了7位妇女,并且她们都在班上作种植蔬菜的经验介绍。45岁的郑六惠是其中之一,她丈夫6年前去世了,就靠着她的两亩地四个大棚,抚了3个孩子读大学。孩子们有了工作后,都说每人每月给她200元生活费,叫她不要再种菜了。可郑六惠说,“这么多年我都过来了,也做惯了,虽然一个人做是苦一些,但一年万把元的收入,到哪里找去? ”
  近几年来,对江村对江组的42户农户,家家的孩子都读了高中,考取大专以上的有28个子女。神仙寨原来靠挖煤为生时,孩子们一般都不读书,从小就到煤洞里挖煤,现在改种蔬菜后,也都送孩子去读书了。这说明,高产出的农业生产使对江人富裕了起来,有能力送孩子读书;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提升了对江人的文明程度。走进对江的农户家,屋内设施齐全,房间的功能划分已向城市看齐,基本上整洁有序。全村整体的经济进步,好几年没有了偷盗现象发生,出去干活没锁门也无大碍,农具放在地里也没人要。
  去年对江村被列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后,村民们积极拥护,虽然自己活路忙,却没人推三拉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大家投工投劳,完成了1.8公里的通村公路改造、257米的街面硬化、700米通组公路修建、2800多米连户路硬化、1200米排污沟修建、1个垃圾填埋场修建、42户茅草房改建、7000多平方米的院坝硬化、2000多平方米的围墙修建、88个圈舍43个厕所的改造、供水56户的人饮工程、130个钢架大棚的建设。
  对江村为什么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乘势而上?因为对江的发展走的就是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因为对江有着优良的传统,这里曾产生过全县第一个常年性互助组、产生过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有着这样的传统,这样的精神,对江拥有的不仅仅是富裕,还有与文明同行的不竭动力。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